[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珠江三角洲位于南海(1)北岸。南海的东南岸逶迤着诸多弧形的岛国,港湾众多,为古代海上贸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处于南海北岸的珠江三角洲先民,生于斯,食于斯,往往利用海上资源为生。在南海开采的珠玑、玳瑁等珍奇产品,「一箧之物,可资数世」(2),是古人艳羡的奢侈品;他们开展海上贸易,使当地的港湾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3)。宋代北方士民移住后,利用滨海区位和南海资源的优势,吸取中原先进农耕文化,建立起区别于内地的既从事农耕,又依靠海洋、仰资海洋,耕田服务于耕海的经济型式。先以南来的北方士民的移入为契机而进行对海岸带滩涂的开发,并以海洋贸易为导向,实施商业化,变海岸带为发展海洋经济的基地;尔后又以不断移植海外的华侨的返馈来推动近代化和海洋经济化,是这一经济型式的主要内容。这里所说的海洋经济化,指的是以从事出口生产、出口贸易,以及服务于海洋经济活动为最主要生计。
本文旨在探讨处南海北缘海岸带的珠江三角洲,是如何以北方士民的移入为契机,吸取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将沿岸不断外延的滩涂,开发成适应海洋贸易需要的农业商业化基地;作为海洋贸易的前沿地带,珠江三角洲又如何通过向海外移民,促进其自身的近代化和海洋经济化。
一、宋代北方士民的南迁与南海北缘浅海湾滩涂的开发
珠江三角洲位于南海的北缘,中国的南陲,广东省的中南部,处于北纬21°55'--23°73',东经112°45'--114°33'之间。它与围绕南海的东南亚弧形岛国,隔海相望,具有优越的海洋经济的区位优势(4)。它原是一个多岛屿的浅海湾。西、北、东三江从不同的方向流入其中。三江所带来的巨量泥沙,不断地在这浅海湾中淤积;又由于世界海洋平面升降变化的巨大影响,这一浅海湾复经历着由陆至海和由海至陆的交替沉积的复杂过程。到了全新世晚期,即距今约二千多年前,古海湾终于被沉积物不断淤浅而逐步形成岭南最大的冲积平原。流入这一古海湾的西、北、东三江各自形成三角洲。此外,还有谭江、绥江、流溪河和增江等小河也直接流入这古海湾而形成各自的小三角洲。这些大小三角洲,相互穿插、相互连接,形成了复合三角洲平原。因古海湾原主要由地盘断裂陷落而成,以珠江口漏水湾(狮子洋和伶仃洋)为界,西北江三角洲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东江三角洲则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从这一地貌,仍可隐约看出地盘断裂的痕迹。
珠江三角洲的地域范围,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其源出自划分的标准有争议。有人主张以三角洲的顶点为河流分汊处;有人认为应以潮流能到达的河段为范围;还有人以有否海河交互沉积层为准。又因三角洲的边缘有过渡地带,不易划清界限。一般地说,狭义的三角洲(亦称小三角洲)是指以三水县的私盐窖(今称思贤窖)、东莞县的石龙为顶点,南至珠江口海岸地区。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广州、佛山和江门三市区,中山市、珠海市、南海、番禺、顺德、新会、鹤山、斗门等县全部,以及东莞、深圳两市和高要、高明、三水、台山、开平、增城、博罗、宝安等八县的一部份,土地面积为17,200平方公里,占广东省面积的7.8%。
广义的三角洲(亦称大三角洲)则以小三角洲为主体,包括其外围平原,如肇庆盆地、清远盆地、惠阳盆地、广花平原、潭江谷地、四会平原等。其范围:西自肇庆,东至惠州,北起清远、佛冈,南至沿海岛屿,包含广州、佛山、江门、中山、东莞、肇庆、惠州、深圳、珠海等九市和南海、番禺、顺德、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高要、高明、鹤山、新兴、三水、四会、花县、从化、增城、博罗、惠阳、龙门、宝安、斗门等21县,以及清远、佛冈两市县的一部份。土地总面积约48,000平方公里,占广东省面积的23.3%,比小三角洲面积约大两倍。
珠江水系和南海相通,继而可通各大洋。这种自然条件使珠江三角洲有可能成为“海洋总汇之地”、“河海分汇之区”,使珠江三角洲居民便于从事水上生计,依靠海洋,仰资海洋,又为当地海洋贸易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从珠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看,它既适宜于发展多种亚热带经济林木和水果,适合于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又可利用便捷的水上交通输入周边的非生物资料(如矿铁等)发展手工业;又因其南面有浩瀚的南海提供了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矿物资源,可使当地居民从事与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这是一处具有海洋经济(5)特点的区域。
潜在的优势,如果没有现实的需要,没有遇到机遇,是得不到利用和发挥的。早在秦汉时期,已有军事性的移民入住岭南地区(6),其目的在于政治上的控制,而非拓殖。尔后中原士民也曾不断地零星地迁入珠江三角洲的北缘的丘陵、台地;但是三角洲内部的岛屿却寡有移住,这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的缘故。汉未至隋统一前的四百年间,岭南地区较之北方是相对安定的。晋砖刻文就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皆平康」(7);广州自晋代起,成为南海交通的首冲;唐代,更加繁盛一时,以世界东方大港著称(8)。但是广州的繁荣,并没有引起周边地区的开发。对此曾华满先生和日本学者中村久四郎等曾提出「广州发展的核心性」、「广州的特殊繁荣」的解释架构,尽管此说近日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但仍然缺乏支持质疑的证据(9)。广州的所在地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发展却是缓慢的。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其后,《汉书》、《晋书》、《隋书》等史书,都相继有类此的记载(10)。这些史书的记载是泛指江南,或楚越之地。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江南地区尚且采用火耕水耨,就遑论相对落后的珠江三角洲了。据徐陵〈广州刺史欧阳危 德政碑〉的记载,岭南地区,于六世纪下半叶,还是「火耕水耨,弥望原野」(11)。这一耕作方法至唐代依然流行未衰。《唐大诏令集》也有相同的记载:「岭南诸州居人,与夷獠同俗,火耕水耨」(12)。事实上,刀耕火种,火耕水耨和初步精耕细作,是三种依次递进的耕作方法,从秦汉至隋唐的1100多年中,一直并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的初步开发,始自宋代。这是以大量流民的移入为契机的,也同江南的开发,农业生产上所出现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分不开。江南地区存在的低洼的沼泽地,历来是一难以处理的问题,宋代通过修筑堤围来排涝,将它改造成围田、圩田高产水稻区。此外还开辟出淤田、沙田、山田、葑田、涂田等农田类型。农具也得到改进。可锻铸铁(俗称熟铁)之应用于农具,促使耕犁的多用途化和手耕铁农具的出现;具有早熟和抗旱性能的占城稻(即后来的籼稻)加以推广;矮株桑和植桑园林化得到发展,农艺学取提了进步。这一切使我国的传统农业臻于成熟(13)。宋代成为农业经济划时代发展的朝代。
草莱未开的岭南,较之于经过数百年开发的长江流域,自当更有经济发展的潜力;江南开发的经验,又使以洪水经常泛滥成灾、沼泽低洼之地难以处理为其特点的、与江南条件近似的珠江三角洲的开发成为可能。因此,从宋代以降,北方士民从江南迁徙岭南者,日益增多。他们先越过南岭,寄寓南雄地区,然后继续南移至珠江三角洲。这从现存的岭南各族姓的宗谱中可找到例证(14)。
南来的移民是取自然水道作为迁移路线的。唐开元四年(716年)大庾道开凿后,开通了由运河经长江入鄱阳湖,溯赣江、章水而上,越大庾岭,接北江,形成贯通南北的水道。越过南岭而来,「下浈水者十之七八焉」(15)。南雄、韶关一带是这一移民路线的第一站。
关于北方士民迁入珠江三角洲的经过,近人黄慈博编著的《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一书,提供了研究这一问题极为丰富的史料。此书是作者从诗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