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从最初产生创意到最终把新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的各个环节都要求创业者有能力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创业过程也是新企业形成组织能力的过程,新企业要对初始资源和后续资源进行互动重构,最终形成能够创造效益的资源和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创业学习。创业活动的独特情境使创业学习具有不同于一般组织学习的特征。 传统上,学习理论在涉及组织学习时强调目标导向法。一般认为企业先确定目标,然后才寻找实现目标的手段。为了实现目标,企业对市场、竞争对手、供应商和产品进行广泛的分析研究(Kotler,1991)。在这种范式下,学习过程被认为是为了发现可实现既定目标的适当手段。但在创业情境下,由于受到资源严重不足、环境变化迅速、不确定性高、市场规范和竞争原则模糊等的影响,我们有理由怀疑这种目标导向型学习并不是常见的学习方式。创业学习更多是通过尝试、估计、评价等方式进行的。[11]研究表明,特殊的情境使得创业者无法采取系统、理性的学习方式,而主要采取持续调整的渐进性学习策略。此外,有学者指出,创业学习过程涵盖从最初的创业直觉到最终推出新产品的整个过程。[12]在创业初期,个人学习占主要地位,随着企业组织的发展,组织学习逐渐成为创业学习的主要形式(Warren,2004)。创业学习的本质是创业者对不断重复的决策进行校正,以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累新的知识。[13]也有研究表明,创业者以前掌握的知识有助于识别创业机会,但与创业成功的关系并不明显(Davidsson和Honig,2003)。已有知识与当前创业活动所需的知识之间往往存在差别,所以创业学习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过去积累的从业经验(包括创业、管理和行业经历等)转化为目前所需的创业知识。[14] 四、对创业行为规律性的探索 尽管学者们对创业行为进行了初步探讨,也识别出了一些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行为,但并没有清晰地描述创业者的创业决策和其他行为,未能从理论上对创业行为进行系统的解释。不过,Sarasvathy(2001)的研究为揭示创业者的行为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 Sarasvathy的研究表明,创业者的行为逻辑与传统管理理论的解释并不一致。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活动遵循因果理性(causal rationality)逻辑,即强调预期报酬的最大化,通过精确的市场预测和复杂的竞争分析来避免偶然事件的发生。而创业者面临的典型情境是奈特不确定性,即市场在最初是不存在的,这里的市场不存在不是简单地指没有需求,而是指市场构成要素中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乃至所有方面存在不足,包括供应方、需求方、流通渠道、技术、人力或财务资本等,缺乏信息是市场不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市场不存在的情况下进行决策,一方面是不了解未来的前景,更严重的是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在市场尚不存在时,要进行精确的预测是不可能的,战略行为的基础变为因果倒置理性(effectual rationality)。[15]因果倒置理性与因果理性在问题界定和解决过程、决策原则和逻辑等方面都存在差别[16],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因果理性与因果倒置理性比较[16]
因果模式 因果倒置模式对未来的认识 预测:把未来看作是过去的延续,可以 创造:未来是人们现在主动行动的某种偶然结果,预测并不 进行有效预测 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创造未来行为动因 应该:以利益最大化为标准,通过分析 能够:做你能够做的,而不是根据预测结果去做你应该做的 决定该做什么 事采取行动的 目标:一切从总目标开始,总目标决定 手段:从现有手段出发,设想能够利用这些手段采取什么行出发点 子目标,子目标决定该采取哪些行动 动,实现什么目标;这些子目标最终结合起来构成总目标行动路径 既定承诺:根据对既定目标的承诺来选 偶然性:选择现在的路径是为了日后能选择更多更好的途选择 择行动路径 径,因此有可能随时变换路径对风险的态度 预期回报:更关心预期回报值,寻求能 可承受的损失: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采取行动,不冒超出自己 使利益最大化的机会,而不是降低风险 承受能力的风险对其他企业 竞争:强调竞争关系,根据需要对顾客 伙伴:强调合作,与顾客、供应商乃至潜在竞争对手共同创造的态度 和供应商承担有限的责任 未来市场
因果理性假定行为结果是可以事先确定的,人们要做的就是发现最可行的手段去实现结果。因果倒置理性的出发点则是给定的手段,目的是利用这些手段去创造可能的结果。因果理性关注在给定的目标和可能的手段下该做什么;而因果倒置理性则强调在给定的手段和可能出现的结果下可做什么。因果理性的行为方式是向内的,通过把总目标分解为子目标及更细的目标,直到某人的具体任务。与此相比,因果倒置理性是向外的,从个人的行动和任务出发,到偶然出现的结果和目标,最终构成总目标。因果理性认为未来是可以预测的,其逻辑是: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通过预测来控制未来。而因果倒置理性则认为未来难以预测,但有可以控制的因素,其逻辑是: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未来,不必进行预测。因果倒置理性的决策原则是:(1)确定能承受的损失(affordable loss),而不是预期回报(expected returns)。因果理性倾向于选择最优战略,旨在获得最大回报;而因果倒置理性则预先确定能承受多大的损失,在给定的手段下尽可能尝试不同的战略,以便为将来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不是在目前获得最大的回报。(2)注重战略伙伴关系(strategic partnerships),而不是竞争分析(competitive analyses)。在因果理性下,如波特(1980)的五力战略模型强调详尽的竞争分析;而因果倒置理性则强调战略伙伴关系和来自其他参与者的事先承诺(pre-commitment),以此来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3)利用而不是规避偶然事件。当已有的知识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时,因果理性是有优势的;而因果倒置理性在有效利用偶然事件,特别是在未知市场上发现技术方面就更有优势。 因果倒置理性描述了创业者如何从手段出发,在市场尚不存在的条件下创造市场的行为方式。因果倒置理性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植根于很多经济和管理理论并对它们进行了整合,这些理论包括资源论、社会心理学理论、行为理论、创新理论、探索和开发理论等。正如Dew和Sarasvathy(2002)所指出的那样,创业者的决策过程完全不同于理性选择范式,因为创业者面对的是因果理性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境,因此,因果倒置理性是更适合创业行为经验研究的理论工具。但目前的相关研究还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正处在概念发展阶段,还没有发现基于该理论的定量研究。 五、理论启示与未来研究建议 创业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传统管理研究的空白领域。对创业行为特殊性进行的探索极大地丰富了创业研究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创业理论雏形的形成(如Sarasvathy对创业者因果倒置理性的研究)。对创业行为规律性的探索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基于已有研究,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更加深入地考察创业行为中的特殊成分。创业活动不同于一般管理活动,识别创业行为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应该成为创业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同时,创业行为研究也对一般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创业导向对成熟企业的绩效影响以及因果倒置理性对成熟企业解决创新困境的意义等(Dew和Sarasvathy,2003)。已有的研究表明,创业者在面临资源约束时会对有限资源进行创造性利用。我们也观察发现,创业者创造性整合资源的行为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可以突破资源约束,为新创企业的成长创造条件。管理活动强调企业对资源的控制,创业者则通过整合不可控的资源来实现对资源的利用。 第二,在发展创业行为理论时,必须注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