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就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现特定的机会。因此,创业者知识的异质性是创业警觉的重要来源(Shane,2000)。Ardichvili等(2003)也认为,创业者的警觉水平受到某些个性特征(如创造性和乐观态度)、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积累的经验、社会网络关系等的影响。这些因素的适当匹配能提高创业警觉性。 3.创业机会开发过程:超前行动与即兴而作。组织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受内外部条件的约束,但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约束,也会影响环境。行动超前性就是一个描述人与环境关系的概念。Bateman和Crant(1993)把行动超前性定义为“不受环境的约束,却能影响环境,使环境发生变化;识别机会并采取行动;具有主动性,采取行动并持之以恒,直至达到目的为止”,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行动超前性体现了创业者行动导向的特点,他们会在发现机会后迅速加以开发,而不拘泥于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研究显示,行动超前性不但会影响创业意图的形成(Crant,1996),而且也会对新企业的销售业绩产生影响(Becherer等,1999)。此外,行动超前性会影响创业者的战略导向,不但能推动新产品和市场开发,而且还能促进企业的内部变革和组织结构调整,从而有利于企业成长(Kickul等,2002)。超前行动的创业者不是外部环境的被动接受者和适应者,而是环境的创造者。面对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创业者不是简单地预测环境的未来变化,而是更关注不确定环境中可加控制的因素,通过控制环境来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创业者对偶然事件的态度也能体现他们的超前行动特点,他们往往会把偶然事件的发生看作是机会的出现,想方设法地加以利用,而不是规避,把偶然事件转化为实现目标的资源(Sarasvathy和Kotha,2001)。行动超前性不仅体现在创业者个体身上,而且也能够表现在群体和组织层面。在组织层面,行动超前性体现在主动观察和探索环境以发现新机会,鼓励组织内部的创新和变革,预测可能发生的制度变化和社会趋势,重新设计或改变有关的业务、流程或产品以抵御不利的环境变化。因此,行动超前性也被看作是组织的一种动态能力(Aragon-Correa等,2003)。在创业导向研究中,行动超前性同样被作为核心维度之一(Mill,1983;Covin等,1990;Knight,1997)。 即兴而作(improvisation)最初用于描述爵士乐队未做事先准备的演奏活动,这里是指想法的形成、执行和完成几乎同时发生。即兴而作虽然不能保证每次都能成功,但作为一个创造过程,是为开发新事物进行的一种尝试。后来,学者们认为即兴而作也是组织的一种重要活动(Crossan,1998),组织在进行战略规划和战术调整时都离不开即兴而作(Eisenhardt等,1995;Moorman等,1998)。很多学者探讨了即兴而作在促进组织学习、技术利用、技术变革、产品开发和战略决策方面的作用(Crossan等,1997;Miner等,2001;Kamoche等,2001)。创业者行为研究表明,即兴而作是新企业创办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尤其在创业机会开发过程中(Baker等,2003)。Hmieleski和Corbett(2006)认为,面对不同的机会新奇程度和资源约束条件,创业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如图1所示。
在资源充裕、机会新奇性不高的情况下,创业者表现出更多的战略计划行为,他们有充足的条件制定行动计划;当资源不足,而创业者对机会又比较熟悉时,创业者表现出更多的直观推断行为;当资源充裕,而机会的新奇性较高时,创业者可以采取试错法(trial-and-error)来获得更多的新信息;当面对高资源约束,机会的新奇性也很高时,即兴而作就成为最可能采取的行为。在即兴而作的情况下,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创业者不可能进行充分的计划和试错,只有一次尝试机会;同时,由于机会具有很大的新奇性,创业者不熟悉机会,没有先前的经验可以利用,因此无法采取直观推断的决策方式。即兴而作不仅发生在创业活动中,而且对大量的组织现象也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团队合作、产品创新、组织适应和变革等,学者们已经开始探讨即兴而作理论的发展和相关的实证研究问题。 4.创业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有限资源的创造性利用。绝大多数创业活动严重受资源制约。根据美国商务部1992年的数据,大部分新企业启动资金不超过5 000美元,通常也没有雇员,只能依靠家庭成员来分担工作(Ruer等,2003)。虽然创业投资和政府资金是高成长行业的一种资金来源,但能得到这些资金的创业者只占很小一部分。就连那些已经获得快速成长的新企业也难以吸引它们所需的人才、资金和其他资源(Penrose,1959;Aldrich和Glinow,1992)。我们的调查也表明,创业者在创业之前的收入大多很低,以贫穷推动型创业为主(张玉利和杨俊,2003)。资源的严重缺乏,迫使创业者采取有别于成熟企业的行为策略,“有限资源的创造性利用”(bricolage)行为便成为创业过程的一个显著特征。“有限资源创造性利用”的含义就是利用手头现有的东西进行创造(Levi-Strauss,1966)。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创业者必须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创造性利用;在即兴而作时也同样需要这种行为。即兴而作意味着无法事先计划所需的资源,没有时间提前获得所需的资源,只能利用手头现有的资源来开展活动。例如,Weick(1993)认为,“有限资源的创造性利用”是即兴而作的组成部分。Moorman和Miner(1998)认为,“有限资源的创造性利用”是实施即兴而作的一项重要技能,即兴而作的机会越多,就越需要具备“创造性利用有限资源”的技能。 “创造性利用有限资源”这个概念可以解释从创业过程中观察到的很多行为。创业者虽然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但在缺乏必要资源的情况下,仍能勇敢地发起挑战,很多新企业得以问世和存活,有些甚至还获得了蓬勃发展。创业者经常通过挖掘其他企业忽视或弃之不用的资源(包括物质、社会或制度资源),收到了“无中生有”的效果。Baker和Nelson(2005)分析了“创造性利用有限资源”的含义,他认为这个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含义:(1)主动性。在面对问题和机会时主动采取行动,而不是观望等待;不轻易放弃在一般人看来不利的条件,不断进行尝试。(2)组合资源以实现新的目的。囿于资源的最初用途,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利用。(3)挖掘手头的资源。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些零碎的东西,包括物质资源、技能和主意。这些东西非常廉价甚至是免费的,因为在其他人看来,这是一些无用和不符合标准的东西。创业者所具备的“创造性利用有限资源”的能力为处于资源约束期的创业企业提供了赖以生存的优势;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上,那些创造性利用能力比较高的创业者足以应对资源缺乏的问题,而那些缺乏这种能力的创业者可能会选择中途退却或退出市场。“创造性利用有限资源”行为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和开发新的机会,而如果采用其他方式来开发这种机会,代价可能很高。面对资源约束,创业者有两种选择:一是对有限资源进行创造性利用;二是寻找新资源加以弥补。Baker(2007)进行的案例研究表明,在创业过程中都能够观察到这两种行为。特别是在利用网络关系资源方面,创业者更有可能采取“创造性利用有限资源”的行为。[9]无论在创业过程中还是在创建企业以后,创业者都会充分利用手头的各种资源,包括顾客、资金提供者、供应商、顾问、员工等资源。创业者主要是通过以前的网络关系来获得这些资源的。[10] 5.创业过程中组织能力的提升:创业学习。根据演化经济理论,企业通过组织学习来积累知识和技能,进而不断改进管理和营运方式,组织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嵌入于组织惯例,而组织惯例是组织能力的基因。创办新企业的过程也是对创业者的创新想法进行检验的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