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花时间去思考创业计划(Bhide,2000)。但研究表明,制定创业计划有助于新企业的创建尤其是发展,可以降低新企业中途夭折的风险,并且有利于新企业开展产品开发和其他组织活动(Delmar和Shane,2003)。 随着学者们对创业行为关注程度的不断加深,创业研究超越了以往研究的局限,并且加深了人们对创业过程的直观理解:创业者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创建新企业。但综观现有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大多从管理成熟企业的视角去考察创业活动,主要分析创业活动是否符合既有管理理论,而忽略了创业行为的特殊性。同时,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例如,Honig等(2005)利用类似于Delmar和Shane(2003)使用的数据,得出了几乎相反的结论。他们发现系统和正式的创业计划没有对成功创业产生影响。可见,要想揭示创业行为与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还必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行为 坎狄龙认为,在经济体系中,创业者承担着不同于其他参与人的职能。经济体系的参与人包括土地所有者(即出资人)、创业者(即套利者)和雇员(即工资劳动者)三类。创业者是经济体系中的主要角色,因为他们要对交易行为和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负责,正是创业者的存在才使供求达到均衡。创业者的职责就是套利,因此,他们必须保持警觉性和前瞻性。熊彼特持与坎狄龙一致的观点,也把创业者看作是经济体系的主要驱动因素,创业者是企业的领导者和创新者,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企业管理者。 创业者由于在经济体系中承担着特殊的职能,因此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创业者在创业意图形成、机会发现和开发等过程中体现出某些特殊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创业行为和新企业的生成过程。 1.创业意图形成过程:直观推断。创业意图的形成是创业过程的前期阶段,是决定创业者是否会进行创业活动的关键。人们一直对“创业者为什么要创业”这个问题感到好奇,由此引发了众多的研究。 最初,学者们试图从创业者内在特质的角度考察影响创业意图形成的因素。例如,有研究表明,成就需要与创业者的创业决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创业者与其他群体的成就需要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对创业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McClelland,1961和1965;Collins,2000)。但是,Chen等(1998)则研究发现,自我效能高的人比自我效能低的人更有可能成为创业者。同样,很多外在因素也会影响创业意图的形成,如Eisenhauer(1995)对美国1959~1991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个人财产、失业几率、工作时间等因素与创业可能性正相关,而小时工资、失业保险等与创业可能性负相关;Amit(1995)的研究也表明,机会成本与创业意图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创业者与创业活动的接触(创业接触包括:家人、亲戚、朋友创办过企业,参与过其他人的创业过程,自己创办过企业等)也会影响创业意图的形成(Carroll和Mosakowski, 1987; Scott和Twomey, 1988; Krueger, 1993)。全球创业观察(GEM)调查则把创业意图的形成归结为贫穷推动和机会拉动两种类型。 尽管学者们对创业意图的形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结论只是解释了创业意图的不同侧面,而没有揭示创业意图形成的实质。正如卡森(Casson,1982)所指出的那样,创业者的功能是“创业判断”,创业者擅长判断型决策。判断型决策是指目标相同的不同个体在相同的环境下会做出不同的决策。换句话说,创业意图来自于创业者对创业环境和条件的感知和判断(Young和Dean,2004)。 Kahneman和Tversky(1974)的“直观推断”研究为揭示创业意图形成过程奠定了理论基础。直观推断理论认为,在复杂情境下,个体不可能获得理性决策所必需的全部信息。人们只具有有限理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凭借以往的经验,即直观推断和偏见(heuristics and biases)方式,而基于有限理性的决策具有规律性。遵循这一思路,学者们发现创业者在认知方式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和决策。例如,Palich和Bagby(1995)以及Mitchell等(2002)都发现,与其他群体相比,创业者在认知过程上存在系统差异。在决策时,创业者比职业经理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自负(Forbes,2005)以及更多的典型直观推断(Busenitz,1997)和控制幻想(illusion of control),他们更相信小数法则(Simon,1999)。创业者的这些特征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决策结果和创业意图的形成。Baron(1998)认为,创业者的这些决策特征是受决策环境影响的结果,创业决策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情感和时间压力往往超过了创业者的处理能力,强化了他们的决策偏见,从而放大了认知偏见和错误的影响。 创业意图的形成基于创业者对创业环境的判断,而不仅仅是外界因素和内在动机作用的结果。如前所述,关于创业者风险行为倾向的研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因为风险倾向并不是形成创业意图的主要因素,而创业者独特的判断(当面对同样的境遇时,其他人看到的是外在的不利方面,而创业者看到的则是内在的有利方面;当其他人把境遇视为威胁时,创业者却把它看作机会)才是形成创业意图的主要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创业者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他们不会考虑同类企业的成功比例。机会对创业者的吸引力往往被放大,同样的信息会对他们产生更多的正面影响。可以看出,创业者的直观推断和偏见充当了复杂环境的简化机制,如果创业者没有直观推断和偏见,那么很多创业行为就不会发生(Endres和Woods,2006)。 2.创业机会识别过程:创业警觉。识别和选择适当的创业机会是成功创业的重要环节,如何解释创业机会的发现就成为创业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人人都拥有完全的信息,机会对每个人都是显而易见的,是否决定从事创业活动取决于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因此,创业过程中也就不存在什么机会识别行为。与新古典学派的观点不同,奥地利学派认为机会不可能被全部发现,也不是发现后马上就得到开发。即便是掌握相同信息的人也不是都能发现同样的机会。因此,识别创业机会就成为创业者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 奥地利学派认为,创业者具有发现和利用市场机会的警觉。Kirzner(1973)指出,创业者不需要专业技能,他们完全可以通过雇用工人和管理人员来工作。但创业者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创业警觉。创业者要做的就是在早期发觉市场机会。在经济体系中,他们是对市场机会最警觉的人,他们也有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创业者是一些具有高度警觉性的人,他们或者天生如此,或者利润对他们的刺激比别人更大。有些研究提供了这方面的支持,如Kaish和Gilad(1991)实证研究发现,创业者通过利用不同种类的信息(这些信息包含市场机会线索)来提高他们对潜在市场机会的警觉性,经常对各种环境信息进行搜索,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机会;而职业经理人则更多地依靠传统的经济分析方法来识别新的机会。毕海德(Bhide,2000)的调查显示,71%的创业者是复制或者修改其在以前的工作中遇到过的机会,20%是偶然获得了创意,4%是通过系统搜寻发现了机会。Ray和Cardozo(1996)认为,创业警觉是一种用心观察的倾向,创业者对所处环境中的各种信息高度敏感,善于发现厂商和顾客方面出现的问题、市场上未得到满足的需求以及新的资源组合方式,高警觉性能提高发现机会的几率。Shane(2000)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创业者不是通过主动的搜寻去发现机会,而是碰巧通过某些途径接触到新的信息,又认识到新信息的价值。 必须注意的是,警觉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天赋,创业者掌握的知识会对他们的警觉性产生影响。如果创业者通过工作经历或接受教育来获得特定的知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