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从司马迁到班固——论中国经济思想的转折      ★★★ 【字体: 】  
从司马迁到班固——论中国经济思想的转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53:06   点击数:[]    

此道不传,但其意思,他自己才是此道统的传人。这种思想,使历代中国文人都以这个道统中人自居。不但局限自己,也用以局限别人,使历代文人愈趋保守。特点之一,即是学问愈空洞,愈远离经济民生,不食人间烟火。只懂背诵仁义道德之空言,对社会经济、民生事业完全漠然无知。
  本来,司马迁也对中国文化的统绪,有一番继承的壮志。《史记.太史公自序》说: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司马迁这一番话完全以文化着眼,他要继承孔子的事业,整理及解释中国的文化典籍,承先启后,因为「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注12)。他有机会收集并浏览最多的中国古代典籍,所以当仁不让地有继承孔子整理中国典籍传之后世的责任。既没有「道统」的观念,又没有为政权保驾护航的责任。他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致力于将中国文化学术发扬光大。与后代文人「道统」观念完全不同。
  现在我们将两个统绪绘图如下,以资比较。
  儒家的道统:

尧—舜—禹—汤—文—武

周公—孔子—孟子……韩愈……

  司马迁所说的文化统绪:

周公—孔子—司马迁……

两个图比较,就看得非常清楚。韩愈所说的道统,是将文化传统与政治权力挂钩,皇权属于皇帝,但帮皇帝治理老百姓的,是读书人。读书人,属于道统中人,在读书做学问及立身行事方面,要受道统的规限,但也因此得到一些权利,就是可以做官,可以不事生产而有俸禄可得,又可以藉官位职权为祸或造福苍生。
  中国读书人,称孔子为圣人,是在学术层面来讲,即是在学问上,孔子为最高。现在既然将学术文化与政治权力挂钩,于是也必须将政治统治者一并称为圣人,称尧舜禹汤文武为圣人,再因此必须称历史上所有统治者为圣人(注13),称皇帝为圣上。统治者既已为圣人,则政统与道统合而为一,士人在皇帝面前的地位遂无法再维持。
  从中国的历史演变看来,时代愈往后,文化学术传统(道统)与政治权力(政统或皇权)拥抱愈紧。而文人在皇帝面前的地位,也愈来愈低。费孝通先生《论师儒》一篇文章中,(注14),有<道统与政统>一节,大意是:中国儒家最初是想以知识驾驭皇权。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方法。皇帝马上得天下,不是理性行为的结果,如果能够以知识(理性)驾驭皇权,则是再好不过。但历史事实则是,时代愈后,儒家愈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迎合皇权。
  在西汉,皇帝与大臣,可以面对面坐着议事,到宋朝,司马光、王安石等人还可以「坐而论道」。到了明朝、清朝,在皇帝面前,大臣只能跪着。而关于治理国家的事,文人也只能仰承圣意了。
  余英时先生在《史学与传统》一书中,说中国皇帝对待「士」有四种不同的态度,分别是师、友、臣、奴。最好的礼遇是以「士」为师。最下者以「士」为奴。在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常因士人的品位高低而给予不同的礼遇,如魏文侯事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为师;视吴起、李克、乐羊、西门豹为臣(注15),但时代愈后,士人地位愈低。到了清朝,虽明君如康熙、雍正、干隆等,亦视臣下为奴了﹗
  司马迁想继承的文化统绪,是以学术文化为内涵,并不与政治权力挂钩。周公是中国文化的开创者,包括典章制度的建立,孔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整理、解释并承先启后的人,司马迁也因为「天下遗文故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而当仁不让地作了解释并传扬传统文化的人。文化学术传统是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

  第四、文起八代之衰?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文起八代之衰」的说法。又有一句话,是「唐诗、晋字、汉文章」。汉朝的文章最好。又有一句话,是:「文章西汉两司马」。西汉的文章最好的是司马相如和司马迁。
  一般人对「文起八代之衰」的理解,是唐代文人韩愈等,复兴古文运动。这件事的意义是正面的,值得肯定的。中国的文章,在西汉后期衰微之后,历经八个朝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的沉寂状态,到唐朝韩愈等人,才再复兴起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是,如果对这一件事情的历史演变加以深层思考,就会发觉这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而是一件值得悲痛的事。
  西汉是中国最好的朝代,本来是最有希望的朝代。西汉,封建体制刚刚崩溃,汉朝一统天下,社会经济欣欣向荣,生产事业蓬勃,全国经商环境大好。农民纷纷弃农投奔工商。其情形刚好等于欧洲十六世纪之后,封建体制崩解,社会进入重商主义时期一样。
  西汉最好的文章,是描写并解释当时社会经济情况的文章,除上述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史记》中每一篇章,都是好文章)外,最好的文章要推贾谊的《谏铸钱疏》(注16)以及晁错的《论贵粟疏》(注17)等。除了文章好之外,内容也是对社会经济国计民生的讨论。这种文章,根据欧洲的历史发展,是后来经济科学的材料。如果西汉的政治环境不变,中国在西汉中、后期,就可能发展出当时的经济学,为中国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预备条件。但是,中国非常不幸,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棒子打下来,把中国的文章打死了﹗
  西汉武帝之后,没有文章。
  东汉之后,中国读书人的学问内容(限于儒家的《五经》,到了宋朝朱熹之后,有了《四书》。),愈形空洞。有关民生、经济、工商技艺之事,不入学问。文人一下子不习惯写没有内容的文章,因此,也就没有文章了。
  没有内容的文章,特别需要文字技巧。
  因此之故,才有东汉末年的《典论论文》,以及六朝时期的《文心雕龙》等讨论文字技巧的作品出现。但始终是文字技巧,无法再有西汉时期的文章。
  到了唐朝,韩愈等人一方面在所谓「先王之道」中找到信心,一方面为了应付科举的需要,提出所谓「文以载道」的口号。文章再次摆脱纯文字技巧的堆砌。此之所谓唐宋古文运动。但仔细辨认,西汉文章内容经济民生,唐宋文章之内容专注于道德仁义,雪月风花。有貌无实。若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诚为中国文人只看表象不切实际之言,西汉文章一去不可复返矣﹗

  第五、明、清之后的官、吏分家

  由于读书人不亲俗务,不理民生、经济,柴米油盐之事,不食人间烟火,此种情况,时代愈后,愈形明显。而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地方官员对于其所治理的地方政府所应办理的钱粮、税收、河工、漕运、盐政、刑讼等大小事务、杂务一概不知,必须委诸幕僚办理。明清两朝,形成官、吏分家的制度。即官员不理事务,大小事务均委由幕僚主理。到了清朝,各府县衙门的各项事务,也变成专业,譬如管刑讼的,管钱粮的,管盐政的,管河工的,皆分工成为专业,分由不同的幕僚主理。如此情形,所产生的后果如下:
  一、官员对其属下的大小事务全不知情,一切要受幕僚操纵。官员只是读书为乐,同僚之间诗酒唱和,谈论道德仁义、治国平天下之空言。
  二、各项实际事务,操纵在幕僚之手。流于极度的黑箱作业,使这些本来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事,完全失掉理性思考,更没有在学术层面上讨论研究谋求改良的机会。遂使弊端愈积愈厚。使民政成为贪污及扰民的祸源。大部份官员,在考取功名及入仕之初,都有做清官做好官的志向,但到任之后,一切受幕僚操纵,不流于贪官者百中无一。

后语

  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看到西汉前期中国读书人的文章与思想,主要讨论司马迁,但也稍为提到贾谊和晁错,这些人不但文章好,而且讨论社会经济民生之大事,并且充份表露了作者们的经济思想。如果学术环境不变,在西汉中、后期,中国就会产生自己的经济学、货币学、财政学(当然是中国特色的),或者会令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是中国特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虚拟资本与市场经济

  • 下一篇文章:传统的农本主义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从司马迁到班固——论中国经济思想的转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从司马迁到班固——论中国经济思想的转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从司马迁到班固——论中国经济思想...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