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一直到明、清,到近代,中国国民生产,只剩下农业,抑制工商。而农业又缩窄其范围只限于粮食种植,国民经济的偏枯,达到极点﹗ 《汉书》之后的史书,大体都是依照《汉书》的体例,在《食货志》中,提一提农业、户口,赋税等,工商业完全没有地位。例如《清史稿.食货志》,其项目为: 食货一、户口、田制,食货二、赋役、仓库,食货三、漕运,食货四、盐法,食货五,钱法、茶法、矿政,食货六、征榷、会计。
也完全不提工、商。 工商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完全没有地位了﹗ 四、思想转折的后遗症 第一、农本思想之积淀 本段标题是「农本思想之积淀」,是想说明一个事实,是「农本思想」在中国社会里,愈积愈深,愈积愈厚,愈积愈坚实而不可去。 其它的思想,停留一个时期之后,就会消散,但农本思想正正相反。它不但不消散,而且久而弥坚。 1999年,在香港树仁学院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本人提出一篇论文,题目是《农本思想与中国现代化》,主题是:农本思想妨害了中国的现代化。为了中国的现代化,中国人必须勃然反省,彻底拋弃农本思想﹗ 1999年研讨会后,笔者收到许多来信,赞成与反对笔者意见的,各约半数。(本人对各来信指教的学者,不论正、反,均怀深切感谢之心。)由此可见,冰冻三尺,消融尚需时日也﹗ 在上述那一篇论文中,笔者说明:农本思想不是一种经济思想,而是一种政治性加社会性再加伦理道德性的思想。说它是政治性,是因为历代帝王及官员,认为人民株守在农业中,聚居在农村中,容易治理;说他是社会性,是皇帝及政府官员,再加地方仕绅,都认为人民聚居在农村中,有助于养成淳朴的风俗,俭朴的生活,伤风败化的事较少。说它是伦理道德性的,是农业家庭中的家长、族长认为家庭成员集中在农村中,可多生子女,子女又可以早婚,又再早生多生子女。老人家希望见到四代同堂;希望得到「五世其昌」的牌扁。不愿子弟离开农业,因为「商人重利轻别离」,对伦理道德都有冲激、破坏作用。 以上不论是帝王、官吏、家长、族长、仕绅等人,都根据自己的立场,巩固农本思想,并不顾虑他们的行为,对中国国民经济的伤害。而且,中国读书人,自东汉至近代,只「读圣贤书」,不理经济民生等事,更不知道农本思想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祸害。 农本思想排抑工商,在政策上当然尽量贬抑工商,工商业技术在二千年来,陷于停顿状态,这是农本主义者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与此同时,在这二千年来,农业技术也陷于停顿。因为农本主义者的目标,是要全国劳动力都集中到农业中,都聚居在农村中,过着简朴的生活,保持淳朴的风俗习惯,因此,他们认为: 一、农耕技术,低下好过先进,农耕技术的改进,会破坏农村的均衡。 二、农民贫穷好过富裕,贫穷会使农民生活简朴,风气淳厚。 因此,中国农业技术自然保持在西汉武帝时期的水平,西汉之后的历代帝王,虽然勤于颁布劝民以农为本的诏书,但少有改良农耕技术者,历代帝王都劝民开垦荒地,但极少劝民改良农耕技术。文人学者,人人都在文章中表示以天下苍生为念,但少见有人提出改良农耕技术。 第二、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士」对读书的垄断 在上段,我们将班固的「四民」理解为四种生产行业。其实,在班固的观念中,「四民」应该是四个社会阶层才对。两者的分别是:一、社会阶层有高有低;生产行业则无高低之分。二、生产行业各业之间的流动性大,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小。 士以读书为专业,所以必须读书才可以成为士。其它行业可以读书,但不必须读书,到了后代索性就不读书了。后世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士」的社会地位更高了。在四民的社会地位中,明显地以士、农、工、商的高低划分。而历代政府,亦用许多政策,限制农民转入工商业,又阻止工商子弟考取功名及入仕。 在西汉之前一直到西汉武帝时期,各行各业的人都读书,读书不是一种专业。而各种行业,也没有高低之分。如吕不韦是一个商人,也是一个大学问家,其后又做了秦国的相国。范蠡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亦是一个大学问家,又可以做到越国的高官。到了西汉,桑弘羊是一个商人,也是一个大学问家,在汉武帝后期又做了大官(注10)。与桑弘羊同时期,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的时候,郑当时任大农(财政部长),他推荐两人做助理财政部长(大农丞),分管盐、铁。管盐的叫东郭咸阳,是山东沿海地区一个煮盐发达的工业家;管铁的叫孔仅,是南阳地方一个最成功的冶铁工业家(注11),可见在汉朝武帝之前,工业家及商人,都读书,都可以做大官。可见在汉朝武帝时期及以前,「士」可以出身于每一个行业,作官的也可以出身于每一个行业。而当时社会上尚没有一个可以垄断读书而不事生产的阶级「士」。 西汉前期一直到武帝时期,政府官员出身于各种生产行业,如工业、商业。可知各种生产行业都吸纳了或者培育了一批社会精英。这些社会精英,多数读书,再如果事业有成,以及有一些知名度,就有机会得到推荐到朝廷作官。但是,这种情形,在武帝时期已经受到压制,而在武帝之后,也就不存在了。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工、商业精英可以入朝作官的情形一直维持下来,则工商业者为了创业成功,及增加知名度,必会用功读书及努力研究本身行业技艺的改进方法,又或者将自己的心得、理论着之于书,传之于世。就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武,有孙子兵法,商业家白圭有商业理论,都可以传下来,后一代人又可以将前一代的理论精研改进,中国的工业技艺及商业经济理论,在西汉就可以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准,为西汉社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准备条件及动力。 但是,历史事实非常残酷。汉朝武帝之后,再到东汉之后,社会已经分化。读书人不事生产,而生产行业中的人不读书,社会在这种分化之下,中国读书人的知识领域中,就完全没有与经济、生产、农工商业有关的内容了。中国的经济、工农商业也就一直停顿在汉朝的水准,有退无进了。在今天,中国社会中,商人供奉的祖师是陶朱公,农民所供奉的祖师是神农,工匠所供奉的祖师是鲁班,全部是春秋战国或更早时期的人。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中国读书人对农工商业的技术、理论全不理会,任令所有生产技术长期停顿。「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百余年」之说,或者可以在文、史、哲学家中有之,若求于农工商业或经济、民生方面,二千年来,是一个断层。 第三、道统的观念 从汉武帝立学官后,儒家不但完全占据了学术的殿堂,而且也成了为皇家为政府保驾护航的队伍。既然要为皇家保驾护航,所以在学术界也形成一个中心,要形成一个学术领导中心,后世即称之为「道统」。要所有学术界人拱卫着这一个道统,这个道统又拱卫在皇家权威之旁。 《汉书.儒林传》班固说: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违离道本。……
可见班固已认为儒家已经有一个「道」,而这个道,又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道。也就是读书人(儒家独占)应该有一个道统,在这个道统之下,读书人的读书做学问的空间,以及出仕之后的立身行事,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唐朝文人韩愈,在《原道》一文中说: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这就表示,在班固之后,所有中国文人,都有这种道统思想。韩愈虽说,孟轲死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