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一)      ★★★ 【字体: 】  
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一)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49:04   点击数:[]    

为自己下定义时,一方的危机便足以提醒我们去考虑是否是双方的共同危机。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要从两代人和两种表面对立的模式和理论体系的共同危机的角度来解释。

五、 多重悖论现象

我认为在过去实证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所证明的一系列悖论现象已经使我们领域的规范信念濒于分崩的边缘。悖论现象指的是那些被现有的规范信念认定有此无彼的对立现象在事实上的同时出现。悖论现象对那些信念的挑战首先在于相悖现象各方的存在的确实性。例如:商品化和经济不发展这对相悖的现象确实并存。在更深的层次,悖论现象则对既有的因果观念提出怀疑:商品化是否必定会导致经济发展?明清时期蓬勃的、持久的商品化与糊口农业长期持续的事实,反悖于“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早期中国”模式的断言,也反悖于“自然经济”和“传统中国”模式和认定,这一对悖论现象向为所有模式共同认可的“商品化必然导致近代化”的不言自明的规范信念发难。

但是,实证研究提示出的悖论现象与它们否定的规范信念,一般没有在论著中清晰地披露出来。学者们通常不会讨论未诉诸文字的潜意识信念,即使想讨论的人又可能认为道理过于明显而不必加以讨论。于是这些实际上已为事实所否定的规范信念继续影响人们的思想,尽管许多人已久有怀疑之心。本文的一个主要意图就是列举一系列实证研究已经披露的悖论现象,进而揭示被这些现象所否定的“不言自明”的信念。 注释

[1]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1840——1911),1957年北京三联版;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1911——1927)和《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1927——1937),1957年北京三联版;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1955年北京科学出版社版。
[2] 参见黎澍:《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考察》,载《历史研究》1956年第4期。这方面最出色的研究有徐新吾1981年的《鸦片战争前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的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版)及1990年的《中国自然经济的分解》[载吴承明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版)]徐的研究始于50年代,但在80年代之前一直未出版。
[3] 关于明清商业发展的杰出研究见吴承明的《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一书(1985年北京版)。关于生产关系变动的研究见李文治等的《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
[4] 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第24—27页;
李伯重:《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中国历史》1985年第1期,第1—12页;李伯重:《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运用》,《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第150—163页。
[5] 这方面研究的杰出代表作有何炳棣的《中国人口研究》(1959年坎布里奇版)。此书通过对明清人口变化的估测,企图证明马尔萨斯式的人口压力学说。在1700—1850年的“人口爆炸”时期,消费人口的增长超出了农业生产,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农村危机的背景。
[6]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1958年坎布里奇版;费正清等:《东亚:近代的变革》,1965年波士顿版。
[7] 芮玛丽:《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一战:同治中兴,1862—1874》,1957年斯坦福版;费维恺:《中国的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与官办企业》,1958年坎布里奇版。
[8] 见《关心政治的亚洲研究学者简报》,此刊专门针对既有的理论模式,尤其见帕克1969年在该刊第2卷第1期上的文章《言辞的背后:美国的中国观察家的职业性政治立场与观点》以及费正清在同卷第3期(1970年4—6月)上的答复。库恩1984年的《对中国历史的发现: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纽约版)对论战双方加以综述,尤其对费正清的冲击—反应以及传统—近代化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评。
[9] 罗维:《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1984年斯坦福版;罗维:《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团,1796—1889》,1989年斯坦福版,韩素瑞和罗斯基:《18世纪的中国社会》,981年纽黑文版。
[10]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5——1776原版,1776年伦敦第4版。
[11] 参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57年北京三联版和利比特:《中国的土地改革与经济发展》,1974年纽约版;对照何炳棣的《中国人口研究》及艾尔温的《中国过去的形式》(1973年斯坦福版)。拙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1985年斯坦福版)第14—18页对这方面的争论作了概括性论述。
[12] 芮玛丽,前引著作;费维恺,前引著作。
[13] 邓伯格:《外国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载珀金斯:编《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近代经济》,1975年斯坦福版,第19—47而;墨菲《外来人》,1977年安阿伯版。
[14] 罗斯基:《战前中国的经济增长》,1989年,伯克利和洛杉矶版:布兰特:《商品化与企业发展:华中与华东,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1989年纽约版。周锡瑞对布兰特一书的评论,待刊于《经济史学报》,参见迈尔斯:《中国小农经济:河北与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1970年坎布里奇版。科大卫的《中国解放前的农村经济》(1989年香港牛津大学版)较为合理地认为积极作用仍限于出口农业地区。
[15] 帕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1368——1968》,1969年芝加哥版。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二)

  • 下一篇文章:资本主义与中国文化─韦伯观点的再评估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一)”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一)”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中国经济体制演化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 ››中国经济的反市场形态原因分析
  • ››中国经济困境感言
  • ››中国经济政策的方向与若干政策建议...
  • ››中国经济为什么高速增长
  •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费孝...
  •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
  • ››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社会公正问题
  • ››中国经济前景为何离不开新闻自由?...
  • ››中国经济理论界价值偏好扫描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