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虽然强行推进农业机械化,但事倍功半,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仍然落空。
80年代中后期,一些地区农村的农民放弃使用机械技术而重返手工劳作,不是农民不需要机械作业,而是无论农民买得起还是买不起,一般都用不起,因为物化劳动成本高于活劳动成本。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进城务工经商,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大,使用机械技术转变为经济的选择,农业机械化发展很快,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无论是买得起还是买不起,一般都用得起,这里不仅因为物化劳动低于活劳动成本,更重要的是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高。这里得出几点结论:一是问题的实质不是先机械化还是先合作化,而是物化劳动成本与活劳动成本比较,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收入水平,决定的物化劳动成本与活劳动成本水平;二是家庭承包经营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可以预见,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进城务工经商,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将继续增大,使用机械技术将逐渐转变为经济的选择,农业机械化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仍需要国家和集体的扶持
农业机械化是经济过程,由农民选择,但这并不是说农业机械化不需要国家和集体的扶持。实际上,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积累少。要让农民买得起、用得起,需要对农业机械化事业进行大力的扶持。特别是西部经济技术落后,国家应把农业机械化纳入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予以扶持。对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扶持,其方式多种多样:一是对农机具生产和经营企业给予优惠政策,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采取国家、集体、个人投资的办法,如现在一些地方通过以工建农的办法,国家和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补助一些,最终让农民买得起。特别是发达地区农村,不能因为农业比较效益低而使农业现代化短腿,而是要通过社区平衡机制实行以工建农,增加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二是要对农民购买和经营农机具实行优惠政策,提供法律保障体系和服务,坚决杜绝各种乱收费项目,降低农民使用农机具所承担的费用,让农民能用得起。三是对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对其为增强服务实力而兴办的多种经营,在政策上予以优惠。总之,国家和集体对农业机械化事业,要采取多种形式给予扶持。
[1]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311页。
[2] 牛若峰编著:《农业经济和宏观问题研究——我的学术实践、观点和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1页。
[3] 牛若峰编著:《农业经济和宏观问题研究——我的学术实践、观点和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0页。
[4] 牛若峰编著:《农业经济和宏观问题研究——我的学术实践、观点和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