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连续八年保持较高增速,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在高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呈现新的局面,对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至关重要。本报告提出了保持农业农村經济良好发展势头的总体思路:一是抓供给,稳市场。二是抓增收,惠民生。三是抓投入,强基础。四是抓科技,增后劲。五是抓改革,保权益。六是抓统筹,促融入。
关键词:“三农”形势,政策思路
一、抓供给,稳市场
(一)稳定粮食生产
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增长4.5%。2011年粮食获得丰收是“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的结果。扶持政策力度加大、粮食价格坚挺、重大增产技术大面积推广、灾害水平低于常年是增产的主要原因。粮食“八连增”奠定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按照粮食供给量计算,我国粮食自给率虽然降至90%,但是进口的主要是大豆而不是谷物,主要谷物品种稻谷、小麦、玉米的自给率仍超过98%。尽管粮食连年增产,自然灾害多发重发,抗灾减灾能力低、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观;土地、水资源约束趋紧,确保粮食供求平衡难度依然很大;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仍很突出;粮食主产区贡献大、抓粮吃亏的问题仍然存在。2011年13个粮食主产省产量占全国的76%,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90.5%。一些粮食主产区反映,粮食不仅没有成为优势,反而成为负担。以吉林省为例,为实施全国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吉林省增产计划为100亿斤,规划建设十大工程,累计投资217.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89.5亿元,其余由省市县配套,目前资金难以筹集。全国第二产粮大省河南人均财政支出近年来全国一直最低,2009年人均财政支出只有3063元,上海为15563元,是河南5倍以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从政策部署讲,稳定粮食生产必须继续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一是保持粮价合理水平。与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物价总水平相比,当前粮食价格总体水平并不算高。粮食价格合理上涨是保障粮食供给、平衡工业农业利益关系的手段,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内容。要合理调控粮价,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
二是健全财政对种粮农民补贴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柴油、化肥、农业服务价格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种粮成本不断增加,惠农补贴效果被涨价因素所抵消,种粮收益下降,农民有怨言。应加大对种粮农民补贴力度,将补贴标准提高到能补偿农民种粮成本并能保证适当收益的水平。
三是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2011年中央财政对200个产粮大县奖励补助200亿(每个县1000万元)。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实行奖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粮大县财政困难,保护了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但产粮大县普遍反映,奖励资金规模仍然偏小,如2011年中央财政对河南省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平均每亩只有11元,按粮食总产量计算,平均每斤不足1.5分钱。当前,产粮大县财政困难的局面仍十分突出,中央财政应按照全国县级财政人均财力水平分配产粮大县奖励资金,逐步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达到全国县级平均水平,保证产粮大县基本支出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产粮大县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
四是继续挖掘提高粮食单产的潜力。依靠单项技术很难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要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
(二)确保油棉糖和鲜活农产品的供给和市场稳定
做好棉花收储工作,避免价格大的波动,确保棉农利益。国内糖料价格已经连续3年大涨,但价格大涨并未带动产量增加,国内糖料生产连续3年徘徊不前,主要的原因是,种植甘蔗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积极性不高,制定扶持糖料生产的政策已經迫在眉睫。加快推进生猪饲养规模化,并完善生猪调控预案,防止生猪生产陷入“涨得越高,跌得越猛”的循环。
(三)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近年来,一些鲜活农产品生产时而过剩,时而不足,价格剧烈波动;一些鲜活农产品农民销售价格偏低,而消费者购买价格过高;一些农产品有些年份贵的离谱,有的年份贱的离奇。这些问题背后反映出的是农产品市场发育滞后,流通效率不高。我国大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不足,很多产品要从产地运输到走货量大的区域批发市场再发往销售地,增加了运输成本。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层层加价,不合理收费过多。在鲜活农产品领域,以流动性小商贩为主的市场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农民在流通领域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储藏设施建设滞后,加大了市场波动的风险。流通是一篇大文章,流通活则百业活。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要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做好产销对接,以商活农。要加快培育现代大型农产品商贸流通企业,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探索农商对接的有效形式。扶持主产区农产品集散中心、大中城市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产地预冷、冷藏冷冻、冷链运输是鲜活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对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冷链系统应加大支持力度。为了帮助农民提高把握市场变化的能力,应当把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作为一项基本的公共服务,搞好规划,建设好体系和平台。
二、抓增收,惠民生
(一)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011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长11.4%,且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3个百分点。全年将保持这一基本态势。农民收入增速快,一是得益于农产品价格上涨。二是得益于外出务工收入提高。2011年二季度末外出务工1.6244亿人,同比增加521万人。外出务工月均收入1914元,同比增长19.9%。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只有1978~1984年和1994~1996年间,出现过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局面。2010年和2011年出现的农民收入增幅赶超城镇居民的好势头能否保持下去备受关注。保持这一势头面临不少有利条件:从农产品市场形势来看,农产品需求旺盛,农产品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从农村劳动力供求看,經过长期持续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剩余程度已经大幅降低,已经从最初的全面过剩,进入到有限剩余、结构性短缺的新阶段,农村劳动力供求形势出现改变,工资出现了显著上升;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国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实力明显增强,今后有条件在强化惠农强农政策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好势头,一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资源保护,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的生态补偿力度,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生态建设保护长效机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进和造就各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专门人才。二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加大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合理引导农民工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就业。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培育农村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创造条件。健全就业培训体系,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大幅度提高技术熟练型产业工人比重,提高农民工创业的能力。完善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努力使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适当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最低工资标准增长速度适当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速度,生产一线职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