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工资增长速度适当高于职工工资平均增长速度。在信贷、税收、用地等方面实施优惠措施,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促进输出与返乡创业的良性互动局面。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和股份经营,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商业用地开发和经营。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让更多农民获得土地增值收益。
(二)在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上实现新突破
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将提高到人均300元,国家补助将提高到人均240元,保障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报销比例将继续提高。新农保将实现基本全覆盖,农村低保标准将继续提高,农村贫困标准将大幅度提高。
教育仍是农村民生问题的重点,在政策上要力争有新的突破。一是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覆盖面。中央决定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免除涉农专业一、二、三年级全部学生学费,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免学费比例按在校生的25%确定,免学费资金按中央和地方8:2比例分摊。调查表明,免学费覆盖面仍然很低,四部委提出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比例按在校生的25%确定”的政策在一些省份还没有落实到位。农民的子女和城镇工人家庭的子女占到了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90%以上,当前职业教育费用水平相对于普通农民和工人家庭收入而言,显然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职业教育费用高,许多农村家庭无力承受子女中等职业教育的费用,大量初中毕业生因此放弃继续学习而外出打工,这在边境县、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尤为突出。2010~2013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深化办学模式改革,但多数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享受不到政策扶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帮助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在“十二五”期间可以分两步走,全面实行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第一步,2012年将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提高至50%;第二步,再用2年时间,全面实行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免除学费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国家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保证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就读中等职业教育。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质量。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对职业学校的覆盖面,保障每一个县都有一所基础较好的中等职业学校。二是鼓励地方把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目前陕西省已经有吴起、镇坪、府谷、宁陕县出台了包括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在内的15年义务教育政策。宁陕县实行免费高中教育后,高中入学率由2007年的45%提高到今年的96%。把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将大大加快农村地区高中教育普及程度。
三、抓投入,强基础
近年来,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各项政策相继出台,政策范围不断拓展,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长是空前的。“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近3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超过1万亿元。目前,按较宽口径计算,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约占财政支出的10%。如果再考虑土地出让收益的分配,“三农”投入在整个财政支出所占比重是偏低的。对“三农”的重视首先应体现在增加投入上。今后要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持,不仅要保持较高增速,而且要提高财政支出中“三农”投入的比例。同时,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高财政“三农”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利用财政贴息、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拓宽“三农”投入来源渠道。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明确小型农田水利的公益性质,明确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在资金投入、工程建设、建后管护等方面形成新机制,全面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效益可持续发挥。 2011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规模达到126亿元,比上年增长61.5%。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已经覆盖到1250个县。要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尽快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对农业大县的全覆盖。节水灌溉既节水,也节劳,还节肥,又有利于控制农药使用,可谓一举多得。目前中央财政用于扶持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要加大对节水灌溉农业的支持力度。
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国有12.8亿亩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70%。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涉及水、土、肥、路多项措施的综合工程。投入少、投资分散、项目配套差,是建设高标准农田面临的最大问题。应当对当前涉及中低产田改造的项目和资金进行全面清理,摸清家底,找准问题,在投资体制不变情况下,加强部际协调,尽可能配套使用各类专项资金;鼓励地方政府整合使用各类资金,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中央政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
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近年来,农业人工成本迅速上升,使得机械对劳动的替代明显划算。在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要协调推进经济作物、林果业、养殖业的机械化,着力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生产急需、节能减排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继续推广跨区作业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要继续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提高大型农机具补贴比例和补贴限额。
四、抓科技,增后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进步,农业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部分农业技术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机制不断创新,服务“三农”的能力显著增强。在我国整个科技中,农业科技基础差,最需要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储备明显不足;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严重,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紧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薄弱;农业科研投资长期欠账,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农业科技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不确定性大,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益性为主的定位,把强化政府支持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把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途径,提高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和引领能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一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重点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和产业共性的农业科学研究,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机构,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力争在农业前沿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使我国农业科技全面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二是健全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服务体系。突出转化一大批重大农业科技新成果,培养一支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构建较为完善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明确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性,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公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