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
以上这些力量严重削弱了中央建立可以挑战全球巨头公司所作的努力。90年代后期世界范围的兼并浪潮震撼了整个石化工业,也明显暴露了中国石化战略方针的弱点。中央政府逐步意识到如果要建立能与国际领先公司进行竞争的大型公司,不但要解决上游和下游分离的问题,还必须解决日趋严重的分权问题。
(二) 分离的行业结构
中国石油和石化行业上下游分离产生许多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CNPC和Sinopec几乎在各自的价值链部分形成垄断,而且相对仍受到保护,免受来自国际环境的竞争压力。CNPC和Sinopec各自具有强烈动机,运用其垄断地位提高财经表现,却没有努力提高效益和利润。这往往给两家上下游公司为从政府得到资金而互相竞争,也为获得对原油、油品和石化产品的定价权而竞争。一方从政府获得投资资金,往往意味着另一方失去进一步发展的资金。这两家公司处于整个行业的不同部分,双方具有根本的利益冲突。CNPC希望原油价格越高越好,而Sinopec的希望正好相反。Sinopec强烈希望放开从国际市场购买原油以保证从全球获得最低价原油,但CNPC却希望市场保持封闭,从而提高自产原油的价格。在油价相对于油品偏低的情况下,CNPC强烈希望尽量多地将油供给它自己的炼油厂。
(三) 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机构改革:1998年改革--从控股公司到一体化石油和石化公司?
1. 为争取改革的斗争:1997年之前的争论
早在中国工业改革过程的初期,就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在每一行业建立起强大的公司群体。这一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①西方大公司:对欧洲和美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任何严肃认真的研究都会揭示出,大型企业在国家经济的增长和活力中起着中心作用。中国的决策者很清楚这一点。②日本和韩国的例子:中国的产业政策受到日本和韩国经验的极大影响。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在保护主义的壁垒中,他们建立起了强大的寡头公司,具有极大的经济规模和范畴。③前苏联的例子:前苏联在很多不同的工业中拥有极其强大的企业集团,从航空工业到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这些企业集团如果有恰当的政策,有可能成为强大的全球性本土公司的基础。④民族主义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对大多数中国高级领导人来说,中国成为小公司的天下或只是全球巨头公司的市场,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事实。⑤中国现有大型企业的游说:中国经济?quot;计划高地"雇佣着成千上万的职工,这些大型企业自然支持这样的政策,即国家应该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公司以在国际市场进行竞争。
到9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应该同时具有上下游资产这一点已在中国形成共识。上游公司应该允许向下游发展,下游企业应该可以兼并上游资产。这一工业可能的发展基础包括上海石化("中国东方"),燕山("中国北方"),大庆("中国东北"),东联(南京,"中国南方")和中国海上石油公司。这一模式的批评者认为,这会导致重复"计划"经济的一个严重问题,即"小而全",没有规模经济效益。
2.Sinopec控股公司的试验
1997年1月,国务院正式指定石化工业作为实行国家控股公司制的模式,目标是建立真正独立的控股公司,摒弃原先的"部"级职能。国务院指定Sinopec管理Sinopec内的所有国有资产。Sinopec与国务院订立合同,详细规定Sin opec的权力、义务和利益。作为一家控股公司,Sinopec有以下主要职能:
① 资金和资产的管理:作为国家的唯一代理人,Sinopec负责经营公司内的所有国有资产,有权决定兼并、关闭、提高或降低资金,以及为全资所有的下属单位发行债券。它通过拥有下属企业中的股份,享受股息分红和产权交易的利息。②决策和投资中心:Sinopec指定发展策略,审批其下属单位(全资或部分拥有)的发展计划,决定大型投资项目,审批筹资计划,决定利润分配,改善下属企业的组织和业务机构,组织科研与开发,并促进国际合作。③决定人事安排:Sinopec决定下属单位的管理、培训、考核和监督下属企业的经理层。推荐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根据其在这些下属企业的股份比例任命股东代表。④直接参与业务经营:Sinopec通过下属单位进行业务经营,包括筹资、国内外贸易、科研与开发、项目建设以及建立专门或联营公司经销石化产品。⑤内部审计和监督:Sinopec进行内部审批,监督下属企业的安全和技术发展。
Sinopec相信,如果要与跨国公司竞争,必须将上下游相结合。"勘探、加工和销售分离的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否则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将处于劣势"( Sinopec高级领导,1997年1月)。他们认为要把Sinopec转变成一个"经济"实体,必须进入一体化和对主要职权进行集权,尤其是财政控制。但Sinopec控股公司的试验几乎没来得及付诸实施,一轮更激烈的机构重组席卷了整个行业。
3.东联的试验
南京地区有四大石油企业.仪征化纤是中国最重要的一家聚脂纤维厂,占全国总产量的近50%(Warbury,1994:3 8),也是世界第五大聚脂纤维生产商。扬子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石化工厂之一。除了这两家企业,南京还有另外两家石化企业:南京化工厂和金陵石化公司。上述四家公司分别属三个行政管理部门领导:Sinopec(金陵和扬子),全国纺织工业总会(仪征),江苏省政府(南京化工厂)。每家企业都是各自行业中全国最大(以销售额计)的企业之一。金陵是全国第四大石油加工企业,扬子和南京分别是全国第一和第十二大化学原料生产基地,而仪征是中国第二大化纤生产企业(SSB,ZDQN,1996)。
1997年秋,国务院决定将这四家企业合并成一家公司-东联,这四家公司1995年合并销售额为317.7亿元,这使得新公司成为中国第二大公司(SSB,ZDQN,1996:221),形成"中国最大的石化、化纤和化肥生产基?quot;(中国日报商业周刊,1997年9月14日)。东联的成立曾引起激烈争论。批评者认为中央政府受到误导,希望以行政手段建立可以参与全球竞争的大型公司。也有人认为东联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也全球巨头公司相比新公司仍然太小。
5. 1998年重组
1998年6月,在经过数年激烈争论和试验后,中国最高领导决定对石油和石化工业体制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行动比大多数工业观察家们所预言的更为大胆。
① 政府重组:石油和石化工业的重组几乎与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改革并行。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政府改革重大措施。煤炭、石油和化工、金属、机械、纺织、内贸和轻工业撤部变局,附属国家经贸委(SETC)。国家石油和化工局(SBPCI)是一个行政机构,接管以前分属MCI、Sinopec和CNPC的政府职能。SBPCI 还主管其他几个机构,如化学工业对外合作中心以及化学工业小组委员会,皆为协助海外业务的服务机构。SBPCI为 SETC下属单位,有两种主要职能:其一是为整个行业发展制订全面发展战略,进行行业规划,并促进Sinopec和CNP C下属的7500家国有企业的进一步重组;其二是为在重组中过剩的职工制订再就业计划。
② 石油和石化工业重组:继化工部取消后,石油石化工业重组规划总公司(Sinopec)和新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CN PC)。两大集团占中国工业总产值的11%。国务院的目的就是成立完全独立的公司。这两家公司以利润为目标,具有完全的经营独立性,而且可以像寡头公司一样互相之间进行竞争。
Sinopec和CNPC的资产根据地理位置进行重组,东部和南部地区归Sinopec管理,北部和西部地区的归CNPC经营。Sinopec向CNPC移交19个石化企业、14家生产企业、5家经销单位,其中包括大庆石化总厂、抚顺石化、大连石化、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兰州化工和锦州石化。CNPC向Sinopec移交12家企业-11家为石油勘探和生产企业、1家为中原石化。除了CNPC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