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市场 时推出的口号就是与进口品牌进行竞争。1999年4-5月,中国电视机行业再掀降价风潮, 尽管人们对长虹电视的作法毁誉参半,但笔者理解厂家的苦衷,认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厂家愿意维持高价,但过剩的市场靠行政命令能否维持高价位,结论是十分清楚的,今 天人人都在讲中国农村是家用电器的广阔市场,但高价位与这一广阔市场的实际购买力 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不积极设法降低价格,这一市场仍然只能是“潜在”而非“现 实”。另外,在“狼”(入世)来之前,中国厂商积极把市场“蛋糕”做大,这可能是抵消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负面影响的最有效的行为了。
换一个角度讲,如果入世后,尽管中外厂商面临的条件一样,都是饱和、过剩, 但外资产品、进口产品却能够大行其道,格外畅销,这就说明我们的确有不如人之处, 或是产品不合时宜,或是推销乏术,或是外字号产品、企业具有值得我们研究的“秘密 武器”。如果真是这样,正好给了中国的企业一个机会,向“打”上门来的对手学习, 而且是带着压力学习,效果将好于平日,这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目的之一。 总之,中国的WTO低谷切入,是在具有准备,具有相应的调控能力,同时具有相应的客 观条件下作出的决策,应该讲并非盲目的短视行为。三、回答几个问题
人们在谈到“复关”、“入世”时,有意无意的总是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不尽如 人意的东西与它们联系起来,甚至准备归罪于它们。这些看法很大程度上是从关心中国 经济发展的意愿出发的,其中很多分析具有相当的道理,值得人们重视。但是如果我们 换一个角度,从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进行探讨,从中国经济处于 转轨阶段的事实出发,从对外开放对于经济的正面、负面影响的可能等方面讨论问题, 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可以说能更加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本文以下将对开放,以 及入世带来的负面影响(外国产品和资本的大量涌入,占领国内市场)进行分析,同时试着 探讨这种负面影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实质关系。
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生产国际化的今天,外国产品、资本的涌入,对本国产 业的作用:是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还是滞后了产业的发展,是削弱了国家的实力还是增加 了实力,是加强了对经济的保护能力还是削弱了这种保护。
经济一体化、生产国际化是世纪之交世界经济的特点。世界生产在全球的分工与 部署,逐步在静态比较利益的基础上,向动态资源有效配置过渡。不同国家的生产在全 球生产的各个环节、上游与下游中有着各自的位置,合作生产成为世界的倾向,品牌的 国际化也正在悄然潜行。过去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说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今 天却有另一种倾向则是“世界的才将是民族的”。开放才真正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今天人们在更多地谈论应该是主动保护国内市场还是应该被动地去保护它。改革开放的 事实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产品进口量越大的产业部门(指制造业),今天却成了中国 生产能力极强,产品具有进口竞争力的生产部门。
根据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看法,一个国家生产财富的能力要比财富本身更为重 要。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如在“起飞”的初期,实行全面的开放政策的收益要远大 于闭关锁国,因为这时的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之间并未形成竞争,进口竞争态势没有出 现,开放可以引进必要的商品和先进的生产力。当一国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国内进口竞争行业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时,便要对国内市场进行分阶段、有重点和有时间 限制的保护了。最后,当一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后,又需要实行全面的开放政策了,一 方面可以有利于该国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也会有利于该国利用竞争促进本国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某些重要产业的发展印证了李斯特的看法。
中国目前一些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如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等,在今 天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并带动着相关部门的发展。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初 期,在这些部门产品的市场上,日本进口产品却占据着主导地位,垄断着中国的市场。 日本厂家将其成熟的产品大量向中国市场倾销,而中国市场被改革开放扩大的容量,无 声无息地消化了几乎所有这些进口产品,在买方出现了购买竞争,而这时的国产产品在 市场上几乎是不存在的。国内市场超乎寻常的需求和人们手中的货币购买力,在那一阶 段,给日本的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同时也为国内的厂家提供了导向。80年代初,中 国对这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并不低(有时高达100%),但相对于巨大的有购买力的需求,从供 给方面讲这样的税率对于市场一点也起不到保护作用。因此,同等水平的保护在不同的 情况下是相对的,即保护的效用是不同的,因为有高达100%的关税就断定中国家电行业 是在保护下发展起来的,应该说是不符合大趋势的。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中国家用电器生产规模的急速扩大,确实是中国经济中最先 出现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市场导向的情景:利润驱动使各部门、各地区争相上家用电器项 目,引进国外的生产线,一时间全国处处有生产。随后市场的变化,在这些生产者之中 以“看不见的手”进行了淘汰,虽然存在着资源的浪费,但最终形成了目前中国家用电 器的生产格局。中国现在以几乎占世界1/3的普及型家用电器的生产能力和具有相当开发 能力的厂商队伍,不仅基本满足了国内的大部分需求,而且在国际市场中也开始崭露头 角。1996年中国彩色电视机工业的价格调整,与国外产品进行经济而非行政命令的角逐, 完全说明了中国的彩色电视机工业已经具备了在一定层次上,一定范围内与国外同类产 品进行竞争的能力,已经摆脱了幼稚行业的怯弱,可以进入国际市场进行搏击了。
另外的、可能不那么恰当的案例是中国的汽车工业。中国在50年代便有了自己的 汽车工业,改革开放之后,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大量外国车的涌入,随之而来的是有组织、 无组织的大讨论,题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汽车民族工业向何处去?开始了坐 而论道。在过了五、六年之后,人们发现空谈谈不出国产车,于是在重新认识自力更生 的基础上,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购进国外零部件,重走组装、国产化、自行设计和制 造的道路,这样才又出现了几大几小的生产格局,有了尽管在世界上不很先进,但在国 内却很不错的国产车。但是,事情过去之后,却很少有人从经济上探讨过浪费掉的时间 价值几何,探讨应该如何在新的世界经济的环境下,从较高层次上更深地去理解自力更 生的含义:国力强盛的发达国家在工业领域尚且要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合作生产, 产品日渐国际化,这并未被说成是放弃自力,为什么中国人反而要自缚手脚,在错误理 解的基础上,片面地强调自我生产呢?将自我生产等同于民族工业,这是放大了的大而 全、小而全,是计划经济的痕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下的自力更 生。总之,从改革开放的事实和现象出发,我国发展快,为国际同行所瞩目的产业,基 本是那些进口产品多,开发早的行业。进口刺激了国内厂家的生产欲望,以进口替代为 动力大量引进先进技术,最终形成了世人不敢小视的生产能力,真正形成了对于中国产 业的主动保护。
二、外国产品、资本的涌入,对于本国的市场机制的形成与完善,是推进还是滞 后,答案是鲜明的。
在本世纪50年代后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计划经济的建立,中国的市场在很大程 度上失去应有的功能,使得我们研究中国市场失去了基础。但中国的完全计划经济大约 只持续了30年,市场比较易于恢复,市场化比较容易进行,这给中国对外开放的自由度 和在地域、时间上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