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以价值作为财富资产的计量工具,通常用金银货币或其他货币。成本是一个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范畴,也是价值范畴,以价值来衡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成本是价值形成的基础,也是价值规律的基础。国际价值规律是价值规律从一国内发展到国际之间,并对国际交换起支配作用的规律,其形成基础是生产商品的国际必要成本,简称国际成本。国际成本是某种商品包含全球必要生产成本和必要具有生产性活动支出的非纯粹贸易成本两部分的“全成本”。它是国际价值形成的基础。而在西方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中,主要来自契约、制度等为实现交易而发生的纯粹费用开支,不能够作为价值形成的基础。 杨青龙(2010)把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等“全成本”共同作为形成比较优势的基础,并把国际贸易中包含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的“全成本”看成是一种机会成本。笔者认为,这是对国际比较优势规律的误解。比较优势的真正基础是相对国际劳动生产率差异,或者相对国际要素资源禀赋差异等,其含义是生产和出口一种商品比另外一种商品更加有效率,或者说集中资本、劳动要素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某种商品而放弃生产和进口另外一种商品更加有利。这是两种生产率不同(或要素禀赋不同)的商品替代的机会成本,而不是包含社会经济关系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等“全成本”不是机会成本,而是国别成本,因此不是形成比较优势的基础。国际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是国别机会成本,而国际价值形成的基础是国际成本,两者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三、国际贸易成本对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影响 随着世界各国贸易政策、贸易地位的改变,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交通运输与通讯条件的改善,各国国际贸易成本在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将对各国国际贸易规模、贸易流向、贸易结构、贸易空间范围、贸易方式或模式以及内外贸易比例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也对各国的国际分工与专业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国内批发商业和零售的分销成本与国际贸易成本之间既有类似成分,也有明显差异。两者都有运输成本、资金成本、人工成本、通讯信息成本、保险费用、管理费用等;但国际贸易成本中还有关税、获得配额或许可证费用、货币兑换成本等。国际贸易成本一般需要考虑一部分国内流通成本,这取决于出口商如何采购出口商品和参与进口国国内市场的程度。国际贸易企业参与进出口国内的商业渠道状况不同,其成本差别很大。相对生产成本来说,国际贸易成本在商品整个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两部分)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贸易成本的成分也非常复杂,对贸易影响也相应复杂许多。比如改善交通通讯条件,降低了贸易成本,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降低关税、提高出口退税、增加出口补贴等可以扩大出口,增加进口;增设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贸易成本,可能限制贸易增长。 根据商品价值与价格理论,可以给出下式:单位商品贸易成本=单位商品价格—单位商品生产成本—单位商品利润。—定贸易规模的贸易成本可以写成:贸易成本=贸易量—进货成本—贸易利润。 贸易成本是贸易量的加减项,而不是正反比例项。增加贸易成本,即在进货成本一定下,(贸易量—贸易利润)要增加;贸易额与贸易利润之间有多种组合结果可使贸易成本增加。减少贸易成本,在进货成本一定的条件下,贸易额与贸易利润之间有多种组合也可使(贸易量—贸易利润)减少。 影响贸易量、贸易成本的因素很多,两者不同组合是处于生产环节与贸易环节之间的不同企业在定价、利润分配、成本负担、产销整合或一体化等方面的不断博弈、调整和演化的结果。生产环节的外包、商业代理、企业内贸易、生产企业自营贸易等方式都会影响各自负担的成本。其中税费、财政资助、政府贸易管理开支、政府公关开支、信贷利息支出等都是构成贸易成本的主要宏观因素,当然各国情况不同。 虽然国际分工决定国际贸易,但是各国调整和改变国际贸易成本又会影响双边贸易流动,从而影响各自的国际分工结构。特别当生产成本日益变小,贸易成本在商品价值构成中占较高比重时,贸易成本高低的改变对产业在各国的分工结构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进出口贸易成本与国内贸易成本之间的差别大小对贸易流向、内外贸易比例会有密切关系。当进出口贸易成本很高,贸易障碍较大,国内贸易成本较低,而贸易比较自由时,国内贸易比例较高,国际贸易比例较低,国际边境效应明显。在1870-1913年之间贸易成本平均下降10%~15%,其间全球贸易增长大约44%由贸易成本下降带来,其余56%是经济扩大贡献的结果(Jacks等,2006)。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贸易成本更加显著地下降。迈克兰姆(McCallum,1995)发现加拿大省间贸易额比各自与美国各州之间贸易额超过22倍。这一发现被称为国际边境效应,立即引起国际贸易学界关注,已经有大量文献研究国际边境的贸易障碍。尼什(Nitsch,2000)发现平均每个欧盟国家内部贸易大约是与其他欧盟国家间贸易的10倍。安德森和冯文克普(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重新研究美国与加拿大的边境效果,发现美加边境效应变小,然而,国际边境仍有大的贸易障碍。在1970-2000年间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平均下降40%,与加拿大、墨西哥的贸易成本削减最大(Novy,2009)。 国内行 [align='center'] [/align] 政边界也存在贸易障碍,即使没有过境税或收费关卡等行政障碍,但是一定行政范围内商业资源更加紧密联系等因素也会增加区域内贸易。沃夫(Wolf,2000)在控制经济规模、距离和一系列其他决定因素之后发现美国各州内部贸易显著地大于美国各州之间贸易。科林和络菲(Coughlin和Novy,2009)控制距离和国家或州大小的变量后,发现相对于州对州贸易,跨美国单个州界贸易障碍比跨美国国境的贸易障碍更大,国内边界效应比国际边境效应更大。也就是说,最初几里的装运成本对贸易影响最重,一旦贸易目的地超出某个州,虽然贸易成本仍会随距离增加而上升,但即使最终目的地是外国,贸易成本不是如初那样快速上升。 国际市场竞争决定要节约贸易成本,提高竞争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实现的价格与贸易成本之间要达到最优均衡,在贸易成本一定下谋求最高价格,或者在价格一定下寻求最大限度地降低贸易成本。贸易转手次数、贸易时间等影响贸易成本因素需要根据不同贸易情形决定,不能绝对追求转手次数少,贸易时间短,否则就可能影响收益水平。并非贸易成本越低越好,必要的贸易成本不可能趋于零,贸易成本的补偿和回收由商品实现的价值决定。 单位同种商品卖到越远的市场,贸易成本越高,要求卖价越高。在市场价格由完全竞争形成下,同种同质商品一般要求卖到最近的市场上。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差异化商品可以制定一个高价格,能够承受较高的贸易成本,这种差异化产品可以卖到较远的市场上。贸易规模对摊销贸易成本发挥重要作用,规模越大,单位商品摊销的贸易成本越小,产品在市场上越有竞争力,产品越可以销售到远方市场;贸易规模越小,单位商品摊销的贸易成本越高,在市场价格由完全竞争的价值决定情形下产品可销售的范围有限。 四、中国国际贸易成本与贸易量之间关系 方虹等(2010)在西方有关国际贸易成本研究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利用络菲(Novy,2006)文中所提出的模型测度1992-2007年间中国与28国的双边贸易成本⑥变化,得出中国贸易成本呈现下降趋势的结论。 方虹等(2010)借用了络菲(Novy,2006)文中3个重要的公式。其(1)式即络菲(Novy,2006)文中的(19)式;其(2)式即络菲(Novy,2006)文中的(20)式;其(3)式类似于络菲(Novy,2006)文中的(24)式。不过,方虹文中字母做了点改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