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 |
|
|||||
贸易强国视角下的流通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5 19:21:27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
龚晓菊(1963-),女,湖北省黄石市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大而不强”等一系列老问题依然存在。2010年4月,商务部提出到2030年要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这个目标分两步走:在2020年前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在2030年前后,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
贸易强国的基础是产业,贸易强国一定要以产业的强势竞争力为基础。加快流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构筑贸易强国的坚实基础。流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要形成充满活力的流通产业,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先导作用,启动市场,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实力,从而加快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步伐。
一、流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我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贸易强国是指出口商品和服务中高级生产要素含量高、以价值型贸易为主体、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主要利益的国家或经济实体。一国成为贸易强国主要有六个方面的体现:(1)经济高度发达,GDP总量和人均GDP位于世界前列;(2)货物贸易规模大,服务贸易发达,对世界贸易影响力强;(3)对外开放程度高,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4)出口企业具有较高的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较高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较强的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5)掌握出口商品的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和销售渠道,拥有一批属于本国的跨国公司和一批具有相当高知名度的品牌;(6)参与国际经贸规则、惯例的制定和修改,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2010年世界贸易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量30年间增长了105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但与其他贸易强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具体表现为:(1)贸易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有超过一半是加工贸易;(2)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还比较少;(3)出口产品层次偏低,不少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4)尚未形成一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流通产业发展便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压力。“十五”期间,流通产业稳步发展,市场规模继续扩大,有效拉动了内需,扩大了消费。同时,随着现代流通方式的推广和加速,流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得到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2006年商务部公布的《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建立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商务发展新格局为总体目标,加快发展国内流通业,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大力提升市场功能,积极培育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2007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呈现下滑趋势,甚至连续10个月负增长,许多产业趋同导致产能过剩,需要进一步调整流通产业结构。2009年下半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回暖,我国流通产业开始逐步复苏。2010年,商务部发布的《2009/2010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批发零售业逐步回暖,全年批发零售业投资额同比增长39.4%,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7.6%,虽然较上年有所下降,但比2009年上半年高2.6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加速结构调整,全年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6.8%;经济型酒店、大众化餐饮等低端市场发展迅速;拍卖业、典当业等特殊行业发展趋于活跃。
随着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由《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分行业增加值统计数据可以得出,2006~2009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维持在42%左右,2009年略有攀升。目前,我国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基础产业,第三产业的基础性作用得到逐步发挥。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流通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2006-2009年的产业增加值可以看出,尽管流通产业在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略有降低,但仍然占第三产业产值的45%。
在“十二五”开始之际,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压力较大,我国流通业发展面临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流通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和优化,从而进一步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流通产业的概念来看,广义的流通产业指商品所有者一切贸易关系的总和,我国进出口商品从属于流通产业这一范围,流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商品的定价权、渠道网络的控制权,进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贸易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并间接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而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加强我国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因此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将推动我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二、我国流通产业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
流通产业结构是随着生产、消费、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流通领域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客观要求,同时流通业结构的优化也推动着生产、消费、技术与社会经济的演变,并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先导因素。
流通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之一,指的是流通运行中各种要素的比例关系和经济联系,属于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结构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流通产业结构的类型一般包括流通业的所有制结构、业态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网络结构、商品市场结构及其派生的经营方式组合结构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调整逐步完善,国有经济以及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多种形式的所有制企业得到充分发展。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暴露了我国流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百业复苏时期,为流通产业提供了一个自我检测的平台,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流通产业结构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流通产业行业结构失衡,物流行业发展不足。流通产业的行业结构包括纯商业结构(批发、零售、批零兼营)、餐饮业结构、商业服务业结构、售后服务修理业结构、物流配送业结构。其中,纯商业是我国传统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