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由于不同种类的能源之间的比价以及各类能源自身的价格变化影响,指标波动较大。该类指标可理解为从节约资金的角度考察的指标。第二,上述两类能源消费强度指标,都存在共同的局限性,即:单纯用强度指标,不能反映产值增加和能源消耗的外部性问题,包括污染物排放,自然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环境、生产、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等。这些外部性的计量及补偿,上述指标未予以考虑。换言之,节能减排是一体的,治理和利用也应是一体的,能源消费强度度量与分析,是从“节能”角度考察的,但必须结合“减排”。这是绿色GDP、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
3、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确保社会发展具有长期的资源基础和安全稳定的生态环境,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应包括能源可持续利用和能源环境友好使用两方面内容,即以节能、减排为评价内容设立指标。
区域能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应包括区域能源储量,外部能源供应,能源成本,能源环比节约量等。区域能源环境友好使用指标体系应包括污染物废弃物排放量、可更新能源使用率、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新能源发展指标等。
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要能基本反映特定区域能源存量与能源使用的环境承载能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能够为客观评价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绩效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在进行能源消费水平的区域比较时,不应简单地、孤立地采用区域能耗总量、区域单位GDP能耗等指标,需要采用系统性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其能耗水平与节能潜力。需要建立科学的节能绩效评价机制,鼓励地方主动引进、吸收、采用先进的高效、低耗、环保的能源消费方式。推动各区域充分利用能源禀赋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走能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平衡增长之路。
注释:
[1]国际能源署公布的中美能源消费数据: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2.65亿吨标准油,美国当年能源消费总量21.7亿吨标准油,国际能源署认为:2009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参考文献:
①《BP能源统计2009》。
②国际能源机构:《世界能源展望2008》。
③张晓平:《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资源科学》2008年第6期。
④国涓、王玲、孙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资源科学》2009年第2期。
⑤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⑥王玉潜:《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⑦Aleantara Vicent,Rosa Duarte.Comparison of enery intensities in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Results of 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Energy Policy,2004,32(2).
⑧韩智勇、魏一鸣、范英:《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年第1期。
⑨张晓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2期。
⑩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6年第6期。
⑾周伏秋:《国际能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能源》2006年第11期。
⑿崔艳红:《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⒀齐绍洲、罗威:《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⒁叶春:《中国省际能源利用效率的空间自相关研究》,《滁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⒂董利:《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⒃王群伟、周德群、张柳婷:《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探析》,《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8期。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