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价格波动规律,也称价格第四规律。
价格波动规律是对传统供求规律的纠正,纠正的地方是传统的“等于”现在是“不等于”。这种“不等于”说明竞争不是万能的,且必将制造贫富差距。国家必须干预经济活动。
将平均化规律、价格互动规律、价格上涨规律、价格波动规律及价格差规律联系在一起,我们将发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商品的均衡价格是由自身的生产情况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共同决定的,交换价格是由均衡价格决定的,但是价格差规律又使这种决定不完全对称。于是我们将发现一个惊人的巧合,经济水平、均衡价格、交换价格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与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极其相似。同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一样,经济水平不是均衡价格运动的真正中心,均衡价格又不是交换价格运动的真正中心,但是均衡价格又的确是以经济水平为中心而运动,交换价格又的确是以均衡价格为中心而运动。这种偏离是由价格差规律决定的。
不同的国家代表不同的星系、不同的价格系。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不一样,所以同一种商品(行星)在不同星系中的能级(均衡价格)不一样。这样,当一商品从一个价格系跳到另一个价格系时----即进出口时,我们必须增加或降低其能级,以便使它能溶入另一个价格系,否则,该商品不是逸出另一个价格系,就是打乱另一个价格系的运动秩序。进出口贸易中,补贴和关税的实质就是降低或增加商品的能级。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理智地对待倾销和反倾销,都要理智地运用补贴和关税。
四、价格差规律
本文是讲在完全自由和人们认为完全公平交易条件下,因文化(广义)在各部门间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一种价格差。垄断、政策、信息不对称、个体差异等引起的价格差不在本文颇析之列。
(一) 引子
所谓的价格差是指在供求平衡时交换价格的波动中心-------中心价格与均衡价格之间的差值。要较正确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就得先找到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这个规律是决定马太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平均化规律总是要求任何部门创造的财富都在社会中平均分配,但是平均化有个过程,于是出现价格差。这好比给盆子里加入奶油,奶油最终是要在盆子里均匀分布的,但是达到均匀态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入奶油的那个地方的位势肯定最高,于是盆子中有势位差。由于发展快的部门创造的财富总是较多,从而在平均分配时它要多分得一份,于是其商品价格偏高。这也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在推导这个规律前,这里先简述一下最大利润法则与价格(工资)差的关系,因为这对我们解决当今问题很重要。由于资本家(包括管理者)始终掌握分配的主动权,这样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资本家总是倾向于少给工人发工资,从而资本家所得总是偏多,工人所得总是偏少。这里关键在于谁掌握分配的主动权。显然,假如货币从工人这个位置投入经济系统,同样的分配规则,则工人所得偏高,资本家所得偏少。这就是说同倒奶油一样,货币从那儿投入经济系统则那儿势位偏高。如果从消费(终端)这儿投放货币,即通过抬高工人的工资从而迫使资本家贷款的方式向系统投放货币,则对工人有利,相反,从生产这儿投放货币,即按凯恩斯的降息方式使资本家增加贷款的方式向系统投放货币,则对资本家有利。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中最低工资、工会、个税、消费税等,不仅是对工人有利的,也是保证经济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举措。
(二) 两个原则
(一)相对优势交换原则。交换的相对优势是指企业(或部门)凭借其生产和经营(或商品中)某些特性获得其它企业(或部门)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交换条件,凭此条件企业(或部门)可以以较高的价格出卖其商品。该原则作用过程如图1 。此时商品的价格将由买方的最大承受限度决定,然后随优势逐步消失交换价格将回归均衡价格。如高清电视机刚面市时就表现为这种情况;品牌塑造(俗称炒概念)也在于获得这种优势。注意:均衡价格是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由价格第一规律和第二规律描述的。
(二)交换价格滞后反应原则。衣本文定义,在时间序上是均衡价格在先,交换价格在后,所以交换价格(指其波动中心)只有在均衡价格变动后才能变动,这便表现出中心价格对均衡价格的滞后反应,从而中心价格得追赶均衡价格。所有的经典理论都是静态分析,从而没有看到这种追赶。毫无疑问追赶需要一定时间,而在追赶过程中心价格不是偏高就是偏低。 (三)价格偏离率
由于不同商品的价格间不可比较大小,而本文的价格差又是在二者间作比较,所以得建立偏离率这个概念。如果定义平均化规律决定的价格为均衡价价格,则交换价格的偏离率是指交换价格的波动中心(中心价格)偏离均衡价格的程度,其数学表达式为:
偏离率=偏离价格/均衡价格
其中,偏离价格=中心价格 - 均衡价格。如粮食的均衡价格为1元/斤,中心价格为0.6元/斤,则偏离价格为 -0.4元/斤 ,偏离率为 -40% 。±号代表偏离率的性质,正为偏高,负为偏低。
由于商品按均衡价格卖时正好获得平均利润、平均工资和平均税金,所以偏离率的逻辑内涵就是指相对亏赚率。这样,若粮食的偏离率为 -40% ,电视机的偏离率为 40%,则粮食对电视机的偏离率为 -80% 。下面进行相应的数学推导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
设粮食的均衡价格为P1,中心价格为P1',偏离率为δ1,均衡成本为m1;电视机的均衡价格为P2,中心价格为P2',偏离率为δ2,均衡成本为m2;社会平均利润率为η。
依偏离率定义有: δ1=(P1'-P1)÷P1 → P1=P1'÷(1+δ1)…………① δ2=(P2'-P2)÷P2 → P2=P2'÷(1+δ2)…………② 因社会平均利润率为η,有: η=(P1-m1)÷m1 → m1=P1÷(1+η)……………③ η=(P2-m2)÷m2 → m2=P2÷(1+η)……………④ 电视机在中心价格为P2'的利润率为: η2=(P2'-m2)÷m2 依次将④②代入,有: η2=(1+δ2)(1+η)-1………………………………⑤ 则粮食在利润率为η2时的价格为: P1″=m1(1+η2) 将⑤③代入,有: P1″=P1(1+δ2)…………………………………………⑥ 将①代入:有: P1″=P1'(1+δ2)÷(1+δ1)…………………………⑦
可看出⑥式与①式相同,这说明:当粮食的偏离率等于电视机的偏离率时,粮食的利润率等于电视机的利润率。这个结论很重要,它表明价格差就是指两商品相对亏赚率。就是说“粮食对电视机的偏离率为 δ1-δ2=-80%”表示粮食对电视机亏80%。
⑦式与⑥式等同,但是它说明:如果粮食以现行价格的(1+δ2)÷(1+δ1)倍卖出,则其获利情况与电视杌一样。这个结论能为我们补农(抬高粮价)提供相应数据。如现在行粮价偏低,要提高粮价,那么该提高多少呢?此时我们只将参照部门选出,如纺织部门或电子部门选出,则粮价提高到原来的(1+δ2)÷(1+δ1)倍,粮食部门的利润率与纺织部门或电子部门相等。
(四)供求规律中的四种关系
经典对供求规律的认识是不完备的,从而导致我们乱用供求规律解释问题,如上世纪门十年代未武汉某大学专家曾建议涨票价以缓解公交压力,结果票价涨了根本不解决问题;如将粮食交给市场,取消补贴(还不知此建议是谁出的),结果导致农民惨不忍睹。当供求规律较完全发挥作用时,所有的价格差都是平行式的,当供求规律较不完全发挥作用时,所有的价格差都是剪刀式的(即马太效应)。阐述供求规律中的四种关系虽然对论证价格差规律没有帮助,但是对分析价格差的演变却至关重要。真正的供求平衡是指下面四种关系都平衡,供求规律的调节作用只有在这四种关系不太失衡时才能正常发挥出来,否则其作用递减,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