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走出去”提供融资便利和信息指导、资助人员培训、分担海外投资的研发费用、探索建立“走出去”的公共技术平台等,还要善于通过全方位外交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宏观政治环境。当前,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提供良好的外交环境。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投资框架谈判和区域经济合作,深入研究不同区域经济组织特点,加快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同时,加强双边经贸合作框架下对外经济合作的磋商机制,积极与有关国家签订经济合作方面的政府间双边协定。通过加强多双边交流和磋商,减少和排除企业合作中的壁垒,提高国际经济合作的便利化程度。二是积极应对贸易摩擦。随着中美、中欧双边贸易关系的日益密切,各种各样的纠纷也会越来越多,但只要双方可以平等协商、释放善意,以双赢互利为目标,就能够找到平稳解决争议的方法。例如中欧纺织品谈判就解决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一致,为中国纺织品企业创造稳定的出口环境,对通过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也为欧盟纺织品企业创造稳定的进口环境。三是建立公共技术平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共性技术。国际产业和企业竞争的背后是产业和企业实力的较量。而产业与企业实力背后则是技术的支撑,尤其是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政府应该对企业的科技投入进行支持,尤其是对于共性技术的投入。四是利用外汇储备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据统计,截至2005年6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七千一百一十亿美元,同比增长百分之五十一点一。目前情况下,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还会继续增加。为避免巨额外汇储备可能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发挥大量的人民币储蓄和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建立将储备转化为投资、将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新机制。如成立美元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国内企业加强与跨国大公司的技术合作和开发;增加对民营企业的美元贷款,并辅以政策支持,推进中国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使更多的人民币储蓄和外汇储备向资本市场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