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      ★★★ 【字体: 】  
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6:26   点击数:[]    

期智人选择了籽粒丰硕的植物予以重点培养,并将收获的籽粒留存到冬春季节食物缺乏时食用。据研究,我国先民栽培的植物种类多达236种,禾谷、豆菽、块根、块茎等20种,蔬菜及调味料作物45种,古树53种,纤维作物11种,经济作物25种,药用植物42种,竹藤类21种,观赏植物19种。[21]其中得到大面积种植的主要集中在几种耐储藏的禾谷类作物上,如禾谷类的黍和粟是黄河流域原始农业阶段的主要作物,水稻则是长江流域的主要作物,除此而外,不耐储藏的水果、蔬菜等只能满足人们的一时之需,在远古人类的栽培计划中仅居次要地位。民族学的材料也证明,在一个澳大利亚的土著部落生活居地附近发现生长面积达1000英亩的黍属植物生长地,为当地居民采集生活的基本食物来源。[5]而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碳化黍粟和水稻,也可反证前农业时代黍粟的培植驯化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作业。

所以,农业起源的时间起点不应局限于新石器时代,而需进一步上推,将晚期智人生活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也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这一阶段虽然仅历时数万年,但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却是驯化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重要阶段,如果要计算人类历史上的产业革命的话,第一次产业革命似乎应该是驯化和驯养动植物,农业的发明则降居其次为宜。

[作者简介]卜风贤(19  -  ),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   。

[ 参  考  文  献 ]

[1]刘嘉麒,吕厚远.人类生存与环境演变[J].第四纪研究,1998,(1).

[2]吴汝康,吴新智,等.人类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3]段万倜,等.我国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A].见: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4]吴才麟.史前经济与财政起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5]赵锦元.鲜为人知的原始民族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6]杨堃.原始社会发展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7]吴文祥,刘东生.气候转型与早期人类迁徙[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4).

[8]侯亚梅,黄慰文.东亚和早期人类第一次大迁徙浪潮[J].人类学学报,1998,(4).

[9]徐钦琦,刘时藩.史前气候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0]吴小平,汪伟宏.论我国史前时期的人口压力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3).

[11]吴汝康.古人类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2]贾兰坡.远古的食人之风[J].化石,1979,(1).

[13]贾兰坡.中国猿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14]郭沫若,杨钟健,等.中国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15]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16]邵培仁.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7).

[17]赵河清.解析人类历史三次跃迁模式的构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

[18]刘俊峰,等.甘肃平凉地区约80万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迁[J].地理研究,1994,(4).

[19]吴汝康,吴新智.中国古人类遗址[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20]章建刚,杨志明.艺术的起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21]卜慕华.我国栽培作物来源问题[J].中国农业科学,1981,(4).

--------------------------------------------------------------------------------

[1] Harlan J.R., Agriculture Origins: Centers and Noncenters, Science, 1971, 174(Oct.29) 468-474.

[2] Clark, J. G. D. Star Car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4. 转引自(美)B.M.费根(Fagan, Brian M.)《地球上的人们——世界史前史导论》P55,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民族学教研室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3] (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P116,商务印书馆,1984。

[4]科尔斯  J. M., E. S. 希格斯《早期人类考古学》,伦敦1969(英文);怀默,J.《旧石器时代》,伦敦1982(英文)。

[5] Hanlan, J. R. Crops and Man, Chap.1, P15.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 Crops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Madison, Wisoonsin, 1975 .

上一页  [2] [3] [4] [5] [6] [7]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 下一篇文章: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