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      ★★★ 【字体: 】  
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6:26   点击数:[]    

力和智力方面的进步使得人们不断地寻求应对饥饿、消除食人风习的主动措施,驯养动物和驯化栽培植物逐步成为可能。

智人阶段是人类历史上改造和利用自然能力提高的重要时期,采集渔猎技术的进步、工具的革新等重大进步相继出现,人类开始使用语言,传播信息。1984年菲利浦·列伯曼在《人类说话的进化》中推断,人类的远祖大约在9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说话”,大约在3.5万年前的某一时期开始使用语言,尼人的消亡和克罗马农人的繁衍生息于此就有着直接的关系。[16]生活在距今20~4万年前的早期智人还不具备必要的体能和智力发展农耕畜牧,尽管人类面临着季节性食物短缺的压力,但因为人的能力的缺乏,面对季节性食物短缺无能为力,只能被动适应,迁徙流移是古人类最好的选择。

晚期智人阶段人类才进化到与现代人相当的水平,晚期智人脑力的进化可能也要归功于当时寒冷的气候。[2]克罗马农人脑量水平为1600毫升,山顶洞人为1300~1500毫升,与现代生活人类基本相同。克罗马农人在外表上已接近于现代欧洲人,他们鼻狭长而高耸,额宽,直颌型,脑颅容量大。[3]与抽象思维有密切关系的大脑额叶也在这一阶段最后进化完成,因此有人认为至少在25000年前人类潜在地具备了原始农耕畜牧的能力了。[17]而当时的寒冷气候加剧了季节性食物短缺的问题,继续采用食人方式延续种族被理智化的晚期智人逐步摒弃,他们在迁徙觅食、同类相食两种生存方式之外寻找新的生存途径,走上了驯化植物和驯养动物的历史道路,在生产生活的某些方面开始变被动为主动。但是我们对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进步也不能做过高的估计,虽然人类的智力有一定进步,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被动地适应自然的阶段。即使在作物驯化和动物驯养过程中,人们也是将它作为弥补食物的一种特殊手段对待,并未经过刻意的设计,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原始人群被动的适应自然的角度重新考察农业起源问题。

--------------------------------------------------------------------------------

[1] Alban Defleur, Tim White, etc,Neanderthal Cannibalism at Moula-Guercy, Ardèche, France . Science, 286(5437), 1 Oct 1999: 128-131。

[2] Kenneth L.B., Courtland L.S., Stephen M.D. Brain Size, Cranial Morphology, Climate, and Time Machines, Current Anthropology, 1984,25(3):301-330.

[3] (俄)雅·雅·罗金斯基、马·格·列文著,王培英,汪连兴、史庆礼、贺国安译《人类学》P376,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三、季节性饥荒与农业起源

农业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里世界上许多地方出现农业发生的遗迹就说明了人类发展进化的一致性,即在可能的条件下人类会达到同样的发展阶段或状态。这些条件可以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去寻找。从内因看人类自身的进化为农业的发生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没有人的进化发育即使条件再适宜也不会有农业的发生。晚期智人阶段气候趋冷使季节性饥荒的问题更为突出,为了解决季节性饥荒并避免食人悲剧的一再重演,古人类开始了动物的驯化驯养和植物的栽培,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此作为采猎经济的必要补充,从而导致了农业的发生和定居生活方式的最终形成,驯化驯养动植物和采集渔猎一起成为当时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农业的发生还应该继续前推,以距今5万年到1万年的时段为宜。

晚期智人中经常遭受季节性饥荒的人群应当生活在气候变化分明,冬季出现极端寒冷天气的地区。农业不可能发生于两极地区,也不可能发生于赤道周围地区;农业发生的区域只能在温暖地带寻找,考古学中发现的与农业起源相关的人类遗址一般都具备这样的区位条件,[1]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季节性饥荒与农业发生之间存在作用关系。20世纪40年代,英国史前史学家格雷厄姆·克拉克(Grahame Clark)在考察英国东北部1万年前的采集——狩猎遗址时采用孢子花粉分析技术研究了古代营地中发现的花粉和红鹿角碎块,结果表明斯塔卡(Star Carr)遗址只是春季和夏季才有人居住。[2]迁徙活动是季节性饥荒发生后晚期智人的基本选择。

晚期智人在季节性饥荒压迫下冬季无充足食物供应,即使四处寻觅也鲜有所得。季节性饥荒条件下的迁徙活动可能存在区域差别,迁徙活动的周期、方式等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居住在一些条件优越地区的远古居民甚至可能不需要迁徙也能越冬。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远古人群经常遭受季节性饥荒威胁,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气候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时而干冷,时而暖湿,干冷时以荒漠草原植被为主,温暖湿润是森林密布。而距今10~1万年时,气候以干冷为主,植被类型主要是荒漠草原。[18]在河套人遗址中发掘出与荒漠草原生态环境相一致的野兔、刺猬等动物遗骸。[19](P160)在距今1.8~1万年时气候变冷的幅度更大,一些典型的北方型动物已经南侵到长江以南地区,如拟布氏田鼠、棕熊和仓鼠等。[9](P177)中国东部地区的情况可能要好于西北地区,因为在同时期的山西峙峪遗址中发掘出了冰期动物披毛犀和代表沙漠草原植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 下一篇文章: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