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      ★★★ 【字体: 】  
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6:26   点击数:[]    

的刺猬化石,[19](P154)而北京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并没有发现披毛犀、猛犸象等冰期动物,相反倒有花面狸、猎豹、真象等林栖性和喜暖性动物。[19](P147)生活在条件较差地方的晚期智人在冬季寒冷时节就要迁移到另一个比较温暖的地方生活。

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他们既不会单独依赖采集生活,也不能通过渔猎获得全部的食物,在驯养驯化动植物以前他们的生活内容以采集为主并兼营渔猎。采集和狩猎活动在寒冷的季节里是很难获得足够的食品,特别是采集活动受到冬季寒冷气候的影响几乎全部停止。民族学材料证明,生活在非洲的俾格米人以狩猎采集为生,狩猎活动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狩猎所得并不丰厚,还需以采集的果实来弥补生活之所需,其弥补的食物数额约占他们生活食物总量的70%以上。[5](P20)正是因为冬季采集活动的中止才给原始先民的生活以致命的打击,因而出现了夏秋时节食物供应充裕,冬春时节食物极度缺乏的现象。这时候人们便陡然感觉到“禽兽不足”(《白虎通·号篇》)、“行虫走兽难以养民”(《新语·道基篇》),生活处于饥寒交迫状态。

晚期智人阶段的季节性饥饿,迫使人类由被动的适应环境而转向采取一些主动的措施求得生存,生存的手段是驯化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这一阶段必然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才会将野生的植物驯化为半野生状态并进而培育为栽培植物。晚期智人遗址中发现的各种野生动物很可能既是其狩猎对象,但同时也是其驯养对象,只是经过长期的尝试以后,人们才逐渐将驯养的重点集中在易于利用(如狗)或性情温顺的几种动物(如猪、马、牛、羊、鸡)身上,所谓“拘兽以为畜”(《淮南子·本经训》)即发生于这一阶段。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所能利用和畜养的动物也处于半野生状态。这一阶段人类赖以谋生的手段主要是采、伐、捕、捞,有些学者认为采集活动在原始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有学者则认为渔猎为主要经济部门,但在一般气候条件下和春夏秋三个季节中采集渔猎的作用和地位更多的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如此区分主次产业难免有所偏差,倒是在严寒的冬季狩猎活动重要性陡然增加,狩猎和捕鱼的比重增大,采集经济出现衰退,男子的权威地位才得以因此而确立。

环境条件的差别导致了古人类的区域性生产和生活特征。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生活也呈现出了显著的南北差异,即以狩猎为主的北方经济和以采集为主的南方经济,反映了寒冷气候条件下采集经济萎缩,狩猎经济扩张的发展趋势。一些考古资料直接支持了这一推测,旧石器时代晚期使用的狩猎工具普遍出现明显的改进和改良,工具的制作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峙峪人用于狩猎的石镞十分锋利,虎头梁文化中也发现有比较尖利的石镞类工具,下川文化中发现的大量石镞是用比较先进的压制法制作而成。同时,骨器制造水平也有提高,辽宁海城小孤山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有双排倒勾的骨鱼叉,山顶洞出土了用青鱼眼骨制成的装饰品,小孤山遗址出土了距今2~3万年的精美的骨制品和装饰品。

在距今1~4万年间的克罗马农人洞穴里或岩棚下留下了人类最早的艺术品,[20](P101)遗址中发现的艺术品中全部反映的是动物的生活图景而没有植物图画,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为此感慨地说:“从动物装潢变迁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就是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3]中国的山顶洞人生活在一个面积为90多平方米的洞穴中,十几个人共同居住在一起。洞里自然分“上室”和“下室”,上室是他们的住室,位于洞口;下室是他们的墓地,位于洞的深处。他们在山顶洞周围的广阔地区狩猎、捕鱼、采集,猎物主要是兔、赤鹿、斑鹿、野猪、羚羊、獾、狐狸等大小野兽,有时也能捉到鸵鸟和其他鸟类,他们还能捕获长达一米以上的青鱼。他们还要采集植物果实和块根作为辅助的生活资料。正是因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对狩猎活动给予特别关注,才促使了驯养野生动物的进一步发展和个别家畜在定居农耕生活出现以前就得到成功饲养。因此,家养牲畜的出现早于栽培作物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栽培植物和驯养的动物提供的食品比例越来越大的时候,原始人群遂择地而居,脱离了采集渔猎生活,进入了农业社会。在由采集渔猎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起点,只有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同样地农业的发生也没有一个明确地起源地,旧石器时代晚期很多部落可能逐渐向农业社会转变。这些部落居地周围环境中可选择的动植物资源丰富,特别是生存有各种草食性动物和籽粒丰硕的植物;他们生活地域开阔,周围有其他部落或群体,能够与外界进行经常性的联系,便于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苏联学者H·N·瓦维洛夫在研究谷物农业的起源问题时指出:谷类作物的祖本,既不是生长在草原荒漠地区,也不是生长在肥沃的河谷地带,而是生长在亚热带的山前地带和丘陵地区。[4]这些地方地势比较平坦,多有湖泊沼泽,草木茂盛,动物经常出没,便于人们从事采集渔猎和栽培植物的生产活动。

在年复一年的寒冬困扰下,作为弥补储积食物不足的应对措施,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 下一篇文章: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