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      ★★★ 【字体: 】  
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6:26   点击数:[]    

要原因

历史上的食人现象原因极为复杂,有因饥饿而食人的,有因风俗习惯而食人的,有显示威风特权而食人的,有因仇恨而食人的。各种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学术界正在探究之中,但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远古时期食物供应缺乏适当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也是人类生存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食物匮乏时期同类相食成为人类生存的唯一选择,因此早期的食人主要因饥饿而引起。长期相沿渐成风气后,食人作为一种处理问题的手段被延伸到各个方面,如噬食战俘囚犯、取食先祖遗骸以求精神永存、部落酋长食人显示特权、报仇雪恨食人等等。这种残酷的食人风气长期沿袭,直到现代社会某些地方仍然留有食人孑遗。中国灾荒史上饥饿的灾民常常易子而食,形成震撼人心的灾荒食人文化,但却反映出极度饥饿状态下远古食人的本能重新显现,或者是食人的返祖现象。

无论北京人遗址还是尼人遗址中都发现大量的动植物残迹,尼人遗址中存在大量的赤鹿骨碎片,北京人遗址中存在丰富的朴树籽,似乎说明当时人类能够解决生活所必需的食物供应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因饥饿而食人。

在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的动物化石中,肿骨大角鹿和梅花鹿的化石特别引人注目。肿骨大角鹿的角多是自然脱落或正要脱落时被打掉的,梅花鹿的角则大多附着在头骨上,可能周口店的直立人在夏秋之交更多地狩猎梅花鹿,在初冬猎取大角鹿,或许在寒冷的冬季梅花鹿才会到达周口店地区生活。[14](P29-31)因此不难推测,在几十万年前的北京人时代也存在着季节性食物供应不足的问题,远古人类的食物来源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食物来源充足的季节大量采集猎获,在冬春季节则忍饥挨饿,艰难度日。北京人遗址中肿骨大角鹿的个体数量在二千以上,梅花鹿的数量则少于大角鹿,为一千多头,这个表面的现象并没有显示冬季北京人食物丰足,相反却暗含着冬季食物资源种类相对单一的信息。肿骨大角鹿很可能是严寒的冬季到来后北京人最主要或基本的食物,即使采集储存一部分朴树籽也仍然不能顺利度过漫漫寒冬,而在其他季节却可以捕猎梅花鹿、鼠类、獭类和双角犀等多种动物为食。至于一些食肉类动物如剑齿虎、猞猁、猎豹、中国鬣狗、狼、洞熊等化石虽然多有发现,但现代考古学研究认为北京猿人还不具备猎取食肉动物的能力,最大的可能是获取食肉动物饱餐后剩余的动物尸骨。[13](P150-152)在冬季捕获肿骨大角鹿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北京人就有可能陷入食物危机,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终于开始了同类相食,并且这种极端残酷野蛮的行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得到人类的普遍认可而相沿成风。所以我们还可以由此推断出另一个结论:即使在距今几十万年前的早期智人阶段,季节性饥饿的威胁依然存在;虽然当时的气候温暖而湿润,但冬天人们还是没有足够的食品维持生计。直到晚期智人生活的阶段,这一问题又因气候趋于寒冷而变得更加严重起来。

食物资源的断绝与否不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关,也与生活的地域空间有关。根据现代民族学的资料,以采集渔猎为生的古人类一般结成25人左右的生存群和500人左右的繁殖群,他们随食物资源的季节性变化而经常转换生活地点,他们在一个地点的活动范围大体保持在半径9千米以内的地域内。[13](P148)在往返迁徙的过程中如果有效活动范围达不到生活的最低要求,这样的原始人群就有可能出现食物危机;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比较狭小且相对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则不便于更换生活场所、寻求新的食物资源,这样也会使他们在极端季候条件下处于食物资源完全断绝的境地。食物资源的断绝迫使人类自相残杀、同类相食,一些民族学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佐证。

远古人类遭受的季节性饥荒和食人现象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二者并非必然的因果联结。远古人类是否具备肉食能力和肉食习惯是饥饿条件下食人风习成为可能的中间环节。就现有远古人类食人材料看,二三百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大陆的南方古猿可能就具备肉食的能力,因为考古学家所发现的南方古猿的两种不同类型化石——粗壮型和纤细型从未在同一地点出现过,因此有人认为粗壮型南方古猿以植物性食物为生,纤细型南方古猿以杂食为主,既采食草木果实,也吃肉食。[11](P100)晚期智人食物种类多样,既有采集的植物茎叶果实,也有捕获的动物和捕捞的鱼,食肉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生活在欧洲地区的晚期智人主要捕获驯鹿、野牛、野马、猛犸象等为食,亚洲地区的晚期智人主要以羚羊和野马为捕获对象,周口店山顶洞人还捕获鱼类。[15](P188)正是因为古人类很早就具备肉食能力,季节性饥荒发生后出现食人才成为可能。

(三)晚期智人放弃食人而选择农业

季节性饥荒和食人风习贯穿于远古人类生活的漫长时代,但在晚期智人时代以前,季节性饥荒和食人风习并没有对农业发生产生任何的促进作用,人们应对饥饿的方式是被动适应。进入晚期智人阶段后,气候变冷进一步加剧了季节性饥荒的危害,食人恶习普遍存在,晚期智人在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 下一篇文章: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