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第2期)有所论述,可参阅。 [35] 卜辞中有田邑相连之例,如: 沚戛告曰:土方征我东鄙捷二邑,邛方亦侵我西鄙田。(合6057正) 长友角告曰:土方侵我示至田七十人五(同上) [36] 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山东平阴朱家桥殷代遗址》《考古》1961年 第 2期。转见杨升南《商代经济史》第75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37] 见杨升南《商代经济史》第二章第三、四节。 [38] 杨升南认为“邑人”有别于“众人”,前者是村社社员,后者是奴隶。彭邦炯认为“邑人”就是“众人”(见胡庆钧主编的《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第四章)。予取彭说。但这里有一个矛盾:按流行的观点,“众”为“族众”,但邑落墓葬中却包含了不同种族的成分,应如何解释?我觉得不应该把商代的“族”理解为单纯的血缘亲属组织,它可能是以原来的殷族人为主体吸收了多种不同种族成分而形成的群体。这个问题还须作进一步研究。 [39] 《李亚农史论集》下册第858—86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40] 竺可祯:《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变迁》,《考古学报》,1972年第2期。 [41]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向野人乞食,“野人与之块”,可为一对照。 [42] 载《人文杂志》1989年第 6期 [43] 《李亚农史论集》上册第581页,667—67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朱凤翰:《商周家族形态研究》第 259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44] 《新语·无为》引前人话语:“故其:尧舜之民,比屋而封。”比户可歭是战国时代流传甚广而且以后流传甚久的一句成语。《商君书·刑赏》:“武王与纣战于牧野之中,卒裂土分诸侯,士卒坐陈(阵)者,里有书社。”《管子·版法解》:“武王伐纣,士卒往者,人有书社。”这些都是“比户可封”的具体的注脚。 [45] 西周农民称“农”的,如《周颂·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是农夫,播厥百谷。”《大雅·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农”在甲骨文中从林(或艸),从辰,是手执石质工具清理场地,从事农作的形象,其本义当系指农业生产劳动。“农”用以表示从事农业的人,从文献记载看始于《尚书·盘庚》:“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惰农自安,不昏劳作,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而《诗经》中则在“农”后加上“夫”或“人”。但农民作为一个阶层主要被称为“庶人”。“农”或“农夫”取代“庶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称呼,从目前的资料看,始自春秋,《国语·齐语》载管仲提出“四民”说;在那里,“农”与士、工、商同列为“四民”。到了战国时代,“农”或“农夫”作为一个阶层的称呼就相当普遍了。 [46] 周谷城:《庶为奴说》,载《周谷城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47] 《尚书·洪范》中提到“庶人”,但该篇出于战国,未可为据。 [48] 斯维至先生曾指出,甲骨文中有“众人”而无“庶人”,金文和西周文献中却习见“庶人”,众人和庶人是商周对农民的不同称呼。他又指出“小人”是同族之人,“庶人”是异族之人。(《论“庶人”》,《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二期)颇有见地。但他把西周的庶人等同于商代的众人,则可商榷。 [49] 裘锡圭:《关于商代宗族组织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文史》 十七辑;朱凤翰:《商周家族形态研究》第268—269页。 [50] “甿”,古本或作“氓”,如宋本《经典释文》作“氓”,宋本《白氏六 帖事类集》巻23“给授田第26”引作“氓”。或作“萌,如”《说文》耒 部耡字引《周礼》为“以兴耡利萌”,郑注亦作“萌”,清代学者认为古 本作萌。
上一页 [2] [3] [4] [5] [6] [7]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