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所谓“田里不鬻”(《礼记·王制》)[16] 。由于份地的这种特点,加上农民的份地是大体平均的,作为农民财富标志的不是土地,而是以牲畜为代表的动产,所以《礼记·曲礼》说:“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在夏商,尤其是在西周封建领主制下,农民对其份地的占有和使用,是以到贵族公田上从事无偿劳役为条件的,而且“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语),这就使得农民自身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其独立性是有限的。
夏商西周农民之所以必须依附于农村公社及其变体,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和单个农户经济力量薄弱所致。为什么当时(尤其是西周)盛行耦耕?重要原因是农民所使用的农具仍然相当简陋。当时主要的耕具是耒耜,多为木质工具,或加上简单的金属刃套。它的刃部很窄,即以《考工记》所说的“耜广五寸”来说,刃宽也不到 3.5市寸,不及现在铁鍬刃宽的一半。由于它是手足并用的,刺土力量还比较强,但以单个耒耜来发土,则力量很弱,翻不起较大的土块,因此需要多人持耒(或“耜”)协作,以便“合力同奋,刺土得势,土乃併发”(程瑶田:《沟洫疆理小记·耦耕义述》);在当时经常进行的挖掘田间沟洫的劳动中,以二人二耜协作最为合适,于是形成“耦耕”这种劳动方式。这种劳动方式又与农村公社互助协作的传统相结合而制度化。《周记·地官·里宰》“以岁时合耦于耡”,《逸周书·大聚》“兴弹相庸,耦耕俱枟”,《礼记·月令》季冬“计耦耕事”等,均是村社互助习俗的反映;而这种习俗的形成和延续,既以村社成员独立经济的薄弱为前提,同时又是它的标志。[17]
西周时代贵族的领邑是建立在表现为井田制的村社基础之上的。这种领邑是一种各业兼存的相当封闭的经济实体。《盐铁论·水旱》云:“古者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民不出田亩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斩伐而足乎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这实际上是上古时代贵族领邑内部劳动分工和自给自足经济生活的一种模糊的、诗化的回忆。在这一封闭的系统下,农民与市场是基本上不发生关系的。一则农民生产能力低下,拿不出什么剩余产品去交换;另一方面,农民家庭生产不能自我满足的需要,又可以在领邑内部的劳动分工中获得解决。所以它无须依赖市场。
我们在有关西周以至春秋的一些文献中,可以找到对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描述,但唯独缺乏农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记载。《诗·卫风·氓》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记载,似乎是讲农村的交换活动,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这位打着“贸丝”的招牌来相亲的汉子,是一个“士”,而西周春秋的士是脱离生产的武士,不是农民;只不过在诗中女主人公的眼里,这位士初次露面时有点儍头儍脑象个乡巴佬(“氓”)[18] 。东汉何休《公羊解诂》宣公十五年论“井田之义”,“五曰通货财,因井田以为市,故俗曰市井”。其中对“市井”的解释实属望文生义,不足为凭。从目前所见史料看,春秋战国以前只有“国”中的“市”,并无“野”中的“市”。直到战国时代孟子还说:“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万章下》)。认为市集起源于井田制内部,这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有悖于马克思的交换起源论(马克思认为交换起源于不同的公社之间,最早的交换场所是在共同体的边界上)。但公社成员之间也会存在一些互助性或调剂性的偶发的交换,何休大概是把这些活动加以夸大,并不恰当地与“市井”联系起来了。殷人是以善于经商出名的,周朝建立后,一些殷遗民仍以经商为业,“商人”之称或由此起。《尚书·酒诰》:“……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是周初统治者对殷民的训诫,大约反映了殷末周初的情形。这里反映的是一种农闲季节进行的地区性贸易。《传》曰:“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李埏先生指出,为什么舍近求远?是因为邻近地区之间分工不发达,没有交换可做;只有较远的地方,由于生活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差异,需要迁有于无,才有交换可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农村公社的存在。“孝养厥父母”,是直接用于消费,不一定是专业商人。[19] 也有殷遗民充当专业或半专业商人的。如《左传》昭公十六年载郑子产追述其先君初封于郑时,也分配有一部分“商人”;从《左传》、《国语》等记载看,春秋时代郑国的商人很活跃,但主要是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从事远途贩运贸易,与各国的贵族打交道。《国语·齐语》载管仲实行“参国伍鄙”,农民居野,工商与士居于国中,工商乡附属于士乡,商人的任务是“负任荷担,服牛轺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以致“奇怪时来,珍异物聚”(《管子·小匡》)。很明显,这些商人是完全依附于贵族,为贵族服务的,与小农的再生产没有什么联系。这种情形,直到战国时代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六 余论——关于奴隶制社会中小农经济的表现形式
认为中国小农经济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观点,是和另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联系在一起的。这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