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欢。”这也被认为是西周存在家族公社的证据。其实,《良耜》中的耕者是“野”中的居民,“百室”只是亟言其多,不应作机械的理解[4] ;其中并没有家族公社存在的痕迹。郑玄无条件地相信后出而真伪杂揉的《周礼》,本来就有问题,《周礼》中乡遂异制。“六乡”编制中有族党之称,“六遂”田制中有“百夫共洫”之说,但无族党组织。郑玄把两者牵合在一起,实在有点不伦不类。即使就《周礼》所载“六乡”之制来看,虽存族党之称和同族共葬之类的风俗,但其反映的只是家族制的孑遗,“六乡”居民都是一些五口至七口之家,以家为单位“均土地”,实行小家庭的独立经营,并不能构成“公有共耕”的家族公社。因此,郑玄的上述解释是不足为据的。
西周实行宗法制,在先秦古籍中,关于西周春秋时期“族”的记载俯拾即是,而宗法制是由父家长家族演变而来的;这种现象最容易使人迷惑,认为当时必定存在家族公社。其实这些记载所反映的大多是社会上层的情况,不而不是社会底层的情况。我国西周时代的确有大家族,但只存在于士阶层以上的贵族阶级之中,而不存在于庶人之中。周代的大家族以宗法制的形式出现,贵族行宗法,庶人无宗法,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称为匹夫匹妇。《左传》桓公十年:“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疏;“士大夫以上则有妾媵,庶人惟夫妻相匹,其名既定,虽单亦通,故书传通称之匹夫匹妇也。”《白虎通·爵》:“庶人称匹夫者,匹,偶也;与其妻为偶。……一夫一妇成一室。”从现有的资料看,西周农民家庭的规模是不大的。例如《尚书·大诰》中有“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的记载,表明这些农夫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而这些家庭大概是由父子两代组成的小型核心家庭。《诗经·豳风·七月》是描写农家生产和生活的,“嗟我妇子,入此室处”,同样是一个核心小家庭。《周礼》是比较晚出的书,也有些可供参证的材料。《地官·小司徒》:“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代农民家庭的规模。《地官·遂人》讲对居野之“甿”的治理,更多地保存了西周农民的史影。其中谈到了“以下剂致甿”。所谓“下剂”,即上引《小司徒》“下地家五人,其可任也者家二人”,以此作为授田和征役的依据。虽然这是表示对“甿”的“优惠”,但也反映了居野之“甿”中五口之家的普遍存在。有的学者根据考古发掘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指出西周男性人口的平均寿命为39岁,以二十岁为一代,儿子20岁时,父亲约40岁,正当平均死亡年龄节。所以大多数家庭只能是二世同堂的核心家庭。又以张家坡遗址为例,指出农村公社成员长期占有的住宅实际上已为私有,房址旁一般有家庭独用的水井,房址及房址附近的灰坑中出土较多的农业工具,表明以居室为代表的个体家庭已成为农业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5] 由此看来,《周礼·地官·遂人》的“以下剂致甿”是颇有根据的。 总之,认为西周农民以大家族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即使是在《诗经》描述农民在贵族公田上服役的诗篇中,也可以看出这些农民是有自己的独立经济的小生产者。例如他们有自己的农具。《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鎛,奄观銍艾。”这首诗是写贵族领主在麦收前检查生产,这句的意思是命令我的农奴们(众人),收藏好你们的钱鎛(中耕农具),准备开镰收割了。《小雅·大田》:“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这首诗是以农民的口气写他们在大田上的农业生产,所以备耕工作称“乃事”,耕具则是农民自备,故称“我耜”。总之,这些钱鎛銍艾和耒耜,是属于农夫的。他们吃自家的饭。如《周颂·良耜》记载农妇到田间送饭的情形:“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周颂·载芟》则把农夫农妇在田头吃饭时的情态描绘得活灵活现:“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显然,这些农夫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生活的。
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农夫有其实际使用和占有的土地——“私田”。从描写农夫在公田服役的诗篇中,我们仍可窥见农夫私田存在的事实。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田》:“有渰淒淒,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里的“私”指“私田”,即农民的份地,历代注家无异辞。说明农民除了要耕种公田外,还有自己的私田,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战国时孟子引述这句诗后说:“唯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他把这里的公田私田与助法联系起来,“私”为农夫的私田已在不言中。但反对者说,《大田》不是农夫的诗,也不是为农夫写的诗,诗的作者对“王事”忠心耿耿,诗中的公私关系决不是阶级对抗的关系;故诗中的“我私”不是指农夫的私田。那么它指的是什么呢?论者引述《吕氏春秋·务本》“诗云:‘有晻淒淒,兴云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认为“私”是指“三王之佐”之类的贵族。[6] 其实,《吕氏春秋·务本》只是取诗中“由公及私”之义,所谓“断章取义”,丝毫没有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