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农学论文 → 农艺学 |
|
|||||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4:11 点击数:[] ![]() |
|||||
前稻作农业起源早,发展时间长。在大约万年前,我们的先民已经把野生稻培育驯化成栽培稻。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良、生产方式不断改进,从最早的刀耕火种农业发展到耜耕农业再发展到犁耕农业,其间大约经历了5000年的发展历程。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培育成功了较稳定的籼稻和粳稻两种作物品种,粮食产量大为增加。 2、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家庭饲养业、建筑业、纺织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猪成为中国传统的稻作农业生产。 3、由于史前稻作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学会了观察天象和气候的变化,并逐渐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天文历法应用而生。 4、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进而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于是有了祭祀大地的祭坛和礼器,礼制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5、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不仅使粮食有了剩余,而且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这些社会财富又通过不同的渠道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由于土地成为粮食和财富的源泉而产生了对土地的占有,由于占有土地和社会财富的多少不一,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社会结构层次,由此导致了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长江流域社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6、长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稻作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长江文明是一种有别于黄河文明的稻作文明。 注释: (1)a、刘诗中:《汀西仙人洞和吊桶环发掘获重要进展》,《中国文物报》1996年1月28日。 b、刘诗中:《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年,文物出版社。 c、彭适凡:《江西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谈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发掘的主要收获》,《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d、严文明、彭适凡:《仙人洞与吊桶环——华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中国文物报》2000年7月5日。 e、刘诗中等:《万年县仙人洞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0年,文物出版社。 (2)a、赵志军:《吊桶环遗址稻属植硅石研究》,《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b、张驰:《江西万年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文物出版社,2000年。 (3)a、袁家荣:《道县玉蟾岩石器吋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年,文物出版社: b、袁家荣:《玉蟾岩获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证》,《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3日; c、袁家荣:《湖南道县玉蟾岩1万年以前的稻谷和陶器》,《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文物山版社,2000年。 (4)张文绪:《中国古栽培稻的研究》,《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5)裴安平:《湘西北澧阳平原新旧石器过渡时期遗存与相关问题》,《文物》2000年第4期。 (6)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文物管理所:《湖南澧县彭头山新石器吋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8期。 (7)a、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澧县梦溪八十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12期。 b、裴安平:《澧县八十垱遗址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中国文物报》1998年2月8日。 c、张文绪、裴安平:《澧县梦溪八十垱出土稻谷的研究》,《文物》1997年1期。 (8)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孢粉实验室:《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孢粉分析与古环境探讨》,《文物》1990年8期。 (9)岳阳市文物工作队、钱粮湖农场文管会:《钱粮湖坟山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报告》,《湖南考古辑刊》第6集。 (10)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临澧县胡家屋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93年2期。 (11)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石门县皂市下层新石器遗存》,《考古》1986年1期。 (12)南京大学地理系:《胡家屋场遗址孢粉分析》,《考古学报》1993年2期。 (1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宜都城背溪》,2001年,文物出版社。 (1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肖山跨湖桥新石器吋代文化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长征出版社,1997年。 (15)蒋乐平:《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文物出版社,2003年。 (16)蒋乐平:《浙江发现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重要线索》,2003年12月在广西桂林召开《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1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1999年。 (1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 (19)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20)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文物资料丛刊》3期,1980年。 (21)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浙江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年。 (22)芥建祥、邹厚本、李民昌、汤陵华、丁金龙、姚勤德:《对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生产的初步认识》,《东南文化》1998年第3期。 (23)林东华:《良渚文化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24)张绪球:《长江中游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25)郭胜斌:《湖南车轱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农业考古》1985年2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