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农学论文 → 农艺学 |
|
|||||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4:11 点击数:[] ![]() |
|||||
文物考古研究所1990年在跨湖桥遗址的首次发掘,就已经认识到这是一处早于河姆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4)。2001年的发掘,不仅再一次地肯定了这一点,而且在T041O:9层,即该遗址的最底层,出土了许多稻谷颗粒。同时还发现有稻作农业的生产工具骨耜,说明稻作农业已经诞生。(15)渠南村遗址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1年发掘,发现有夹炭陶、石磨盘、圆石球等,陶器多厚胎,低温烧制,陶胎中可见明显的稻谷壳粒,粒形细长。该遗址最早的年代(底层第7层)为距今9700年,最晚的年代(上面第3层)距今8200年(均未校正)(16),早于跨湖桥,成为浙江省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稻作农业文化遗存。 上述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史前稻作农业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的主要生产部门。先民们有了新的食物来源,史前稻作农业成为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新的物质基础。因而,较稳固的定居聚落在各地普遍出现,史前文化的内容也逐步丰富起来。先民们不仅种植稻谷,食用稻米,还懂得利用稻谷壳或稻草作孱合料米烧制陶器。同时,史前稻作农业还向北传播到属于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系统偏南的地区,如在豫中南淮河上游和陕南的汉水上游,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也栽种了水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舞阳贾湖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炭化稻米1000多粒,还在土壤中发现水稻硅酸体和红烧土中保存完好的稻壳印痕。经研究确定“贾湖先民种植的稻种是一种尚处于籼、粳分化过程中的,以粳型特征为主的,具有原始形态的栽培稻。”被农学家建议定名为“贾湖古稻(17)。 这一切都表明,史前稻作农业生产已经产生,成为长江流域史前氏族社会发展的新的物质基础。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 公元前5000~前3000年左右,史前稻作农业得到全面大发展,长江中下游成为两个发展较快的先进地区。在这两个地区分别出现了一些以发达的史前稻作农业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邓,长江中游地区有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以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是浙江省文管会和浙江省博物馆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掘的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河姆渡文化的年代约公元前5000~前3300年。出土各种丰富的文化遗存显示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国史前时代的重要地位。其中的稻作农业遗存把良渚文化的稻作农业历史整整向前推进了2000年。在河姆渡遗址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混杂的堆积最厚处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所罕见的。经鉴定河姆渡出土的稻谷主要属于籼稻种晚稻型水稻,但也有粳稻和中间类型。并出土有大量稻作农业的产生工具,如骨耜和木铲等,证明早至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已有较发达的史前稻作农业(18)。但这一时期的稻作农业还处在耜耕农业阶段。 正是在发达的稻作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河姆渡的先民因地制宜创建了木构干栏式建筑,代表了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富有特色的另一种建筑类型和聚落形态。干栏式建筑是以桩木、地梁和地板,架构成高于地面的建筑基座,再在其上部立柱架梁,用席类材料围墙盖顶建成房屋。在已发现的20多排桩木中,较清楚的一座为总长度在23米以上的干栏式长屋。农闲之时,人们在于栏式长屋中制作漆木器、编织器、陶、石、骨、木质艺术品等,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史前农耕生活。 与河姆渡文化大约同时的马家浜文化也是以发达的稻作农业为主要的经济部门。马家浜文化的各遗址普遍栽培水稻。在上海崧泽遗址出土有稻草茎叶、稻谷和炭化稻米粒实物,经鉴定属于籼稻型(19)。在吴县草鞋山遗址下层土块中夹有炭化稻谷粒,经过鉴定,发现除籼稻外还有粳稻,这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粳稻(20)。从籼稻不断经过人工栽培,演化成为粳稻,是史前稻作农业上的一个很大的进步。1979年浙江省文管会发掘的桐乡县罗家角遗址也发现上千粒炭化稻谷,鉴定为是以籼稻为主的栽培稻,同时也有粳稻(21)。此外,在罗家角还出土属39个个体的水牛骨骸。罗家角遗址的年代可早至距今7000年左右,属马家浜文化最早的遗存。罗家角史前稻谷的大量发现,再一次说明长江下游地区的人们早在7000年前就是以种植水稻为生。 马家浜文化时期已经有了专门的水稻田。]992—1995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与日本宫崎大学合作,对草鞋山遗址进行了第四次发掘,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稻田44块,用于排水、蓄水和灌溉的水沟6条、水井10口、水塘2个。稻田位于居住地外围的低洼地带,由许多浅坑样的小田块连接形成,田块面积一般3~5平方米,最大lO余平方米,并有通水口、蓄水井、沟、塘等设施共同组成农田灌溉系统。同时发现水稻植硅石和炭化稻米。这是我国首次明确发现的水稻田遗迹和水稻种植灌溉系统,对研究史前稻作农业具有重要的价值(22)。 崧泽文化的史前稻作农业遗存发现不多。仅在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发现有炭化的籼稻和粳稻稻谷,江苏海安青墩遗址也出土有炭化稻谷。但可以肯定,崧泽文化的稻作农业比马家浜文化的有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