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农学论文 → 农艺学 |
|
|||||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4:11 点击数:[] ![]() |
|||||
进一步的发展。如果从生产工具方面考察,有学者认为,石犁肇始于崧泽文化晚期,鼎盛于良渚文化至马桥文化时代(23)。因此,可以说犁耕农业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后段(崧泽文化时期)才出现的,到良渚文化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长江中游地区大溪文化的史前稻作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几乎所有大溪文化的遗址都发现有稻谷遗存或痕迹。松滋县桂花树遗址的大溪文化层发现有厚达数十厘米密结成层的炭化稻壳灰,用肉眼直接观察,即可清晰地看到其中有许多水稻的茎叶和谷壳(24)。湖南华容车轱山大溪文化遗存中,房屋的墙壁和居住面的红烧土中,都掺有稻草和稻谷壳,类似于北方新石器时代房屋遗迹上的草拌泥。在该遗址早期的灰坑中,还发现有成堆炭化稻米,颗粒形状清晰可见。发掘者认为,这些稻米应是储存在窖穴里的(25)。 大溪文化时期也有了专门的水稻田。199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澧县城头山遗址的发掘中,在下层发现面积约100平方米由三条人工堆筑的田埂组成长方形的水稻田。第一条田埂清理出长达30米,第二条清理13米,第三条仅5米,第一、二两条田埂相距5—4.6米,组成的丘田面积至少有2分地,稻田中淤积青灰色粘土,其中有含量很高的水稻硅酸体和碳化的稻叶和稻米。与稻田配套的还有3个蓄水坑和3条排水沟组成的原始灌溉系统,蓄水坑为圆形圜底,1号坑直径1.2、深1.3米,有两条小排水沟与之相通。年代约距今6500—6300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水稻田,为研究大溪文化的稻作农业提供了重要新资料(26)。 屈家岭文化的稻作农业在大溪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1955—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京山屈家岭遗址的发掘,在数百平方米面积内大大小小的红烧土中都发现掺合有密密麻麻的稻谷壳。后经科学鉴定,确认屈家岭红烧土中的稻谷壳为粳稻,并且是中国比较大粒的原始粳稻品种,与现在长江流域普遍栽培的稻种最为相近(27)。这是长江流域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考古发现。这一发现的意义十分巨大。长江流域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稻作农业的主产区,在这里发现的史前稻谷,证实长江中游地区早在史前时代就是以稻作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领域,从而为稻作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第一批实物资料。 这一时期稻作农业生产的总体水平比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提高。籼稻和粳稻的分化,从河姆渡文化时期开始,到屈家岭文化时期已告完成,成为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生产的两个稳定的品种。此外,长江流域的水田稻作农业不仅广泛发现稻米实物和生产工具,特别重要的是新发现两处水稻田遗迹,年代都在公元前4000多年。这是中国史前稻作农业考古的重大突破,也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的水稻田遗迹。从中可以看出,长江流域史前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同时,稻作农业生产不断向北扩展,直达中原腹地的黄河岸边,安特生在仰韶村遗址发现仰韶文化的稻谷印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28)。 四、新石器时代末期史前稻作农业的成熟 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史前稻作农业走向成熟,为史前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可以长江下游地区这一时期前段的良渚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这一时期后段的石家河文化为代表。 长江下游地区年代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发现较早,但良渚文化的稻作农业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发现的。1956和1958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现并先后二次发掘了浙江吴兴(现湖州市)钱山漾遗址。在这里除发现大量的石器、陶器、竹木器、丝绸和草编织物外,还发现稻谷、桃核、菱角及“甜瓜子”、“蚕豆”、“花生”等植物遗存(29)。这是良渚文化史前稻作农业的首次考古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浙江省文管会在杭州水田畈遗址的发掘中,也发现同钱山漾遗址一样丰富的文化遗存,特别是史前稻谷的再次发现,肯定了良渚文化是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30)。从而也说明中国稻作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达到较成熟的水平。 以后,良渚文化稻作农业遗存发现得更多。有学者统计在长江中下游共发现出土史前稻作遗存101个地点,长江下游44个,中游有57个;在长江下游的44个地点中,仅良渚文化的地点就至少有20个,占长江下游总数的约50%(31)。良渚文化发现出土史前稻作遗存的地点比中国任何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都要多。 1992年南京博物院在吴江龙南遗址的发掘,孢粉分析结果显示,良渚文化时期大型禾本科花粉大量增加,表明人们种植水稻的面积扩大(32)。更重要的是,还利用植物蛋白石的分析方法,判明了良渚文化的水田位置、稻谷类型,并进而估计了稻作产量。在良渚层之下发现有适宜生长在半沼泽地的芦苇植物蛋白石,良渚层之上两层分别有古代和近代的水稻植物蛋白石。由此表明,龙南的良渚文化层很可能就是良渚人耕种的水田。经鉴定分析,良渚文化层的土样中含有大量粳稻植物蛋白石,并出土有炭化粳稻。这为考古探寻史前农田遗迹开辟了一条新的科学途径(33)。 从良渚文化出土的大量稻作农业生产工具可以看出,良渚先民已懂得用木千篰来捻取河泥,同水草混合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