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 【字体: 】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4:11   点击数:[]    

酵后,作为农田的底肥。当时的农具不仅多而且配套,同时还出现了戽水灌田和小型的引水或排水设施。特别是良渚文化发现众多大同小异的石犁,证明当时的稻作农业已进入犁耕农业阶段。有学者曾描写到良渚文化的稻作农业生产,“在春季时,先民经过一番缛田平整后,以撒播方式种植水稻,其后进行移植调整,使之密度大致均匀,继而便是中耕除草(人工)、施肥、灌水等一系列管理措施,至秋季便可开镰收割。按游修龄教授的研究结果,当时稻米的产量,大约是稻种的15倍。(34)”这已是一幅中国古代延续几千年的稻作生产图景。

    稻作农业的成熟为良渚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首先,良渚文化时期大量出现的玉器就是稻作农业成熟的重要标志。由于稻作农业的成熟,可以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才促使专门制作玉器的手工艺人出现,并制造出大量技艺精湛的玉器。在瑶山和反山发现的良渚大墓中均随葬着大量玉器,总数达数百、甚至千余件,占大墓随葬品总数的90%(35)。其次,精美的玉“琮王”和玉“钺王”的发现,说明良渚社会中已出现少数掌握“神权”或“军权”、具有统治权力的人物;而从良渚墓葬的分化中,一方面是埋葬在祭坛突出或中心位置、有棺有椁,并随葬大量玉器的高规格高等级的大墓,另一方面是众多无棺无椁,且无任何随葬品的小墓,特别是作为大墓的人殉人祭、甚至身手异处的埋葬,都充分地表现出良渚社会的严重分化、良渚人的社会地位和等级的差别。这也是随着稻作农业的成熟,提供了大量财富以后所生产的必然结果。再次,良渚文化的祭坛也是建立在稻作农业的成熟的基础之上。1986年发掘的反山祭坛,据估计土方用量高达20000立方米左右,在目前已发现的数十座良渚祭坛中,反山祭坛的规格和等级最高,被有的学者称为“良渚王陵”(36)。1987年发掘的瑶山祭坛,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有多重阶级状石堪和护坡,是良渚祭坛中规模最壮观的一座。1991年发掘的汇观山祭坛,平面呈“回”字形三重土色结构,面积1600平方米(37)。这些祭坛的修建,如果没有稻作农业的成熟,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长江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也是以稻作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部门。在石家河文化的一些遗址中常发现有炭化的稻米和稻壳,尤其是各遗址发现红烧土中普遍羼合有大量的稻壳和稻草,表明这时的稻作农业生产已普遍成熟起来。除农业生产外,人们还饲养有猪、狗、牛、羊、鸡等家畜,并从事渔猎和采集等辅助经济活动。

    稻作农业的成熟促进了石家河文化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石家河文化铜的冶炼和铜器的使用就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在石家河遗址群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邓家湾(38)、肖家屋脊(39)多次发现大小不同的绿松石铜矿石(孔雀石)块,小如指头,大似鸡蛋。特别是在罗家柏岭遗址还出土了5件残铜片,为研究石家河文化铜的冶炼和使用提供了重要证据(40),表明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铜器已在长江中游地区率先出现。石家河文化也发现了几百件玉器、多为玉人头像牌饰和坠饰、蝉形饰、龙形饰、凤形饰、璧、管、环等装饰品,表明也出现了专门的制玉手工业。石家河文化时期还有先前时期遗留下来的9座城址,都建筑有高大的夯土城墙和宽大的护城河。城址面积从数万、十几万,到数十万平方米,最大的石家河城址面积达120万平方米,是长江流域已知最大的史前城址(41)。建造这样巨大的城址,需要稻作农业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剩余劳动力。共工程量甚至比良渚文化的祭坛还要大。如果没有成熟的稻作农业为基础,城址的建设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一时期水稻的种植范围比前一时期更加扩大,向北扩展到黄河中下游的一些适宜地区,最北已越过北纬37°。在河南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炭化稻米(42)。甚至在黄河北岸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也发现炭化大米(43),当然陶寺的稻米可能是贵族阶级食用大米的物证,不一定是当地生产的。但在江苏连云港市藤花落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水稻田,却是这一时期水稻种植北传的一个很好物证。藤花落遗址是一处龙山文化的古城址。1999年连云港市博物馆在此的发掘,首次发现龙山文化的稻田遗迹,包括有水田、水沟等。一号水田遗迹呈不规则形,揭露面积大约67平方米。其中含有大量的水稻硅酸体,数目达每克干土壤中含50000多个。证明城外和北部内外城之间有着保存较好的稻作农业生产区(44)。

    正是在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粮食、社会财富和剩余产品极具增加,土地成为产生社会财富和粮食的源泉。在贪欲驱动下少数人利用社会权力越来越多的侵占社会财富和土地,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导致私有制更加发展。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社会分层突出,阶级已经产生并日益形成尖锐对立。一些富有的首领和显贵一跃成为社会权力地位和财富俱全的统治者,而一些一无所有的穷人则沦为奴隶。高大的城池、铜器、礼器和玉器等等的出现,标志着史前社会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到来。这一切重大成就和重大变化都源自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金灿灿稻谷和黑油油的稻田。

    总结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中国的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史前稻作农业概论

  • 下一篇文章:农业起源生态之推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概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