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封建政权,长期放弃田租不收;而靠收入不稳的"入粟拜爵"以解决经常性的财政开支;"入粟拜爵"实行了多久时间,效果究竟有多大。这些都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
最后,我们还要尊重一个事实,这就是尽管汉代歌颂文帝的人很多,但从未发现何人说过十余年不收田租的言论。查考史册,当时的政府要员如张苍、冯敬、申屠嘉、陶青等人,固然没有言及此事。就是从官方文告中,也是找不到根据的。如文帝死后,景帝在为文帝立庙乐的诏令中,对文帝是这样称颂的:
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遂群生。减耆欲,不受献,罪人不帑,不诛亡罪,不私其利也。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也。朕既不敏,弗能胜识。此皆上世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惮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明象乎日月,而庙乐不称,朕甚惧焉。①
—————————————————— ① (汉书)卷五<景帝纪)。
景帝这个"诏令",可以说是代表官方文告。它比一般的"对策"言论,无疑较为准确和可靠。在这里,它对文帝的"功绩",事无巨细,均作了全面的总结。大到"除诽谤,去肉刑";小到"减耆欲","出美人"。但"十余年不收田租"这样一条重要"德政"。却未言及。这不是什么疏忽。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是什么汉景帝"出自政治需要有意回避"。其根本原因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是不存在这个事实的缘故。
在以往的讨论中,有人提出:晁错不是说过"农民不租"吗?不错。据<汉书.晁错传)于文帝前元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晁错在对策中是说过:"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万民,绝秦之迹。除其乱法。躬亲本事,废去淫末。除苛解娆,宽大爱人。肉刑不用,辠人亡帑。诽谤不治,铸钱者除。通关去塞,不孽诸侯。宾礼长老,爱卹少孤。辠人有期,后宫出嫁。尊赐孝悌,农民不租。明诏军师,爱士大夫。求进方正,废退奸邪。除去阴刑,害民者诛。忧劳百姓,列侯就都。亲耕节约,亲民不奢。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以安海内者,大功数十,皆上世之所难及。陛下行之,道纯德厚,元元之民幸矣。"在这里,晁错确实说到了"农民不租"问题。但是必须说明:一年不收田租,也算"农民不租"。在文帝前元十三年这一年,确实未收田租,这是事实。然而,晁错并没有在此说过文帝"十余年不租"。再者,既然晁错的对策,是在文帝前元十五年以前,这距"除田租"诏只一年左右,何能以此作为文帝实行了"十三年长期不收田租"的根据?实在令人费解。更重要的是,在景帝即位时的前引官方文告中,就连文帝前元十三年这一年的"农民不租",都被删掉了。这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大概晁错对文帝的颂词,有"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之嫌!①无论如何,那种以"农民不租"四个字为根据,说文帝实行了十三年不收田租,则属不能成立的推测。
—————————————————— ① (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
就以上六个方面,我们从不同角度,对汉文帝未曾连续十余年不收田租问题作了些考察。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文景之治"的否定。应该承认,汉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建树的。然而他的"功绩",并非仅仅体现在免除某一年田租问题上。所以,后世的昭、宣二帝,虽然也免除过全国性的田租,但史家对昭、宣二帝的称誉,则往往不及文、景二帝。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