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次第数。在<汉书)中,这样的记载不少。如(汉书.食货志)说:"后五岁,元风元年,复申金银龟贝之,颇增减其贾直。"这里的"后五岁"即"元风元年"。又(汉书.西南夷传>:"后二十三岁,孝昭始元元年,益州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此处的"后二十三岁"即"昭帝始元元年",同样十分清楚。有人将"后十三岁"与"孝景二年"之间,加上一个"至"字,是很不严肃的。因为"至"字一加,性质大为不同。
还要指出的是,所谓"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是针对文帝前元十三年之后,存在"什五税一"的租率来讲的。因为只有"什五税一"的一半,才是"三十税一"。道理甚明。如果文帝前元十三年的诏令,不是免除当年的田租,而是此后长期免征的话,那么,在景帝二年,便应是只令重新征收"三十税一"的田租问题。根本用不上讲"令民半出田租"。否则,根据什么来说"半"!
据此,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的那段话,依我们的理解,其完整意思应该是:文帝前元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免除当年的田租,其后实行的是"什五税一"。过了十三年,即孝景二年(公元前156年),便由"什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如果这样领会<汉书。食货志)的原意不错的话,那么,这是直接证明汉文帝没有连续十三年长期不收田租的有力证据。
其次,除以上<食货志)材料外,在汉代的其他史传,乃至唐代以前的一些史籍中,对文帝免除田租一事的记载,大体上也是清楚的:
《史记·文帝纪》: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除田之租税"。
《史记.景帝纪》: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除田半租"。
(汉书.文帝纪):文帝十三年"其除田之租税"。
(汉书.景帝纪):景帝元年"令民半租"。
(通典)也云:文帝十三年,"其除田之租税。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税一"。①
———————————————— ① 在这里.杜佑未写"后十三岁".四字.此进一步说明"后十三岁"即是"孝景二年"。(史记)、(汉书)景帝本纪的"景帝元年".(汉书.食货志)作"景帝二年"。
从这些援引的材料来看,泾渭分明,毫不含混。这里,不仅看不出文中有连续十余年不收田租的迹象,而且有个共同之点,即都强调了"除田半租"或"令民半租"的问题。这是关键所在。它从侧面进一步告诉我们:景帝元年(或二年)以前,是行"什五税一"的。因为"令民半出田租"的前提,是说明原来有田租。只不过此时才减半为"三十税一"而已。也就是说,正因为文帝前元十四年至景帝即位时,一直是什五税一,景帝才可能来个"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如果文帝前元十三年后已经"永除"了十几年的田租,怎么突然会来个"半租"?同时,我们知道,从汉代开始以来,凡新的皇帝就位,往往都采取一些减免田租的措施,以示"德政"。如高帝、惠帝、文帝就是如此。汉景帝即位后,在原来什五税一的基础上,将田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大概也是照例奉行"德政"的一个内容吧!假如文帝最后的十三年"永除"了全国的田租,而景帝一即位就急于征收田租,这就不是新帝就位照例施行"德政"了。所有这些均可说明,田租尽除不收,只是文帝前元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这一年,并非长期性免征。
再次。汉文帝未曾连续十余年不收田租,不仅从汉志等材料中得到了清楚反映,而且从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的诏令中。也提供了值得重视的实证。据(汉书。文帝纪)"后元元年"条载:
诏曰: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
这道诏令很值得我们重视。它表明文帝前元十三年后,曾经进行过"度田"和"计民"。所谓"度田",即丈量田地。"计民",就是清查登记户口。汉文帝在这时为什么要进行度田和计民?显然是为征课田租、口算和行政管理上的方便。因为有田便有税,有身则有赋,进行"度田"、"计民",这是国家实行田租征课及按丁口征赋的前提。大概当时因自然灾害,比年不登,百官奉养,无用之事"或多",加之商人"兼并农人",民食寡乏,出现了"田"、"户"不实的情况,田租征课发生了困难,所以要对田亩和户口进行整顿和核实。诚如是,这恰好说明田租征课的加强,而不是免征田租时所可出现的事情。①后元元年,正是上述文帝前元十三年后的第四年。这个史实同样说明,那种认为自文帝十三年后至景帝元年,一直在免收田租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 ① 见彭雨新:(关于汉文帝免田租十三年的历史传说).(江汉论坛)1983年第3期。
可以和文帝后元元年诏相印证的,还有一条材料。这就是(汉书.晁错传)中所说到的:
今陛下神明德厚,资财(资质)不下五帝,临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境未安,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知躬亲而待群臣也。今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
所谓"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说明当时剥削仍然不轻,阶级矛盾比较紧张。"边境未安",则国家费用需多,不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