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有人禳病,法用帛布一匹,持重价不克致,竟以幞头罗代之"。(2)可见"白疊布"在当时非常珍贵,"持重价不克致"。由于棉布稀有,在人世间很少得到,故在梦幻中出现,如李重在大中五年罢职后,一夕病中不起,"即令扃键其门……忽闻庭中窣然有声,重视之,见一人衣绯,乃河西令蔡行己也。又有一人,衣白疊衣,在其后"。(3)蔡行己及穿白疊衣之人还与李重一起饮酒、算卜、诊病。当李重从梦幻中醒来时,"至庭中,乃无所见。视其门外,扃键如旧"。另如百济人释真表,开元年中在深山中,求法成佛时,每经过七宵,就会有一大的进展,法成之后,"持天衣,执天钵,……草木为其低垂覆路,殊无溪谷高下之别。飞禽騺兽,驯伏步前……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表似警忙之色,回避别行。女子怪其不平等,表曰:’吾非无慈不均也,适观氎缕间皆是豨子,吾虑伤生,避其悮犯耳。’原其女子,本屠家贩买得此布也。"(4)真表所见持白氎者,更是一种虚幻,但不论李重,还是真表,他们在虚幻中所见到的穿白疊衣及持白氎者,应是人世间真实生活的反映。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当时棉布还非常稀少珍贵,内地也应无棉花的种植。 我们说唐五代时,内地棉花稀缺珍贵,还能从周边民族地区及外国的贡品中反映出来,为便于说明,现将唐后期五代宋初有关进贡棉布的资料列表如下: 年 代贡 地名 称数量 资 料 出 处 天宝八载九月林邑国鲜白氎20双《册府元龟》卷九七一《外臣部·朝贡四》,中华版11413页,下同。 天宝九载三月北邑白花氎不明《册府元龟》卷九七一《外臣部·朝贡四》,11413页 后唐同光四年沙州曹议金安西白氎不明《册府元龟》卷一六九《帝王部·纳贡献》,2036页 后唐天成四年八月高丽白氎不明《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2页 后唐应顺元年正月回鹘波斯宝緤不明《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3页 后唐应顺二年七月回鹘白氎不明《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3页 后唐清泰二年七月回鹘白氎不明《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3页 后晋天福三年三月回鹘安西緤,白氎布不明《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4页 后晋天福三年九月于阗白氎布不明《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3页 后晋天福三年于阗玉氎不明《新五代史》卷74 后晋天福四年三月回鹘 罽氎不明《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3页 后晋开运二年二月回鹘安西白氎不明《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3页 后汉乾祐元年五月回鹘白氎127段《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3页 后周广顺元年二月西州回鹘白氎布1329段《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5页;《五代会要》卷28 后周广顺元年二月回鹘白氎350段《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5页 后周广顺二年三月回鹘白氎不明《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5页 后周广顺二年回鹘白氎不明《旧五代史》卷138《外国列传·吐蕃》;《新五代史》卷74 后周广顺三年正月回鹘白氎770段《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3页 周世宗时沙州曹元忠安西白氎不明《旧五代史》卷138《外国列传·吐蕃》;《新五代史》卷74 宋乾德三年四月回鹘白氎布30段《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中华书局版第8册第7714页 宋天圣二年五月回鹘细白氎不明《宋史》卷490《外国六·回鹘》 上表所列的西北棉布贡地,主要是新疆地区,除于阗两次外,大多为回鹘。这里的"回鹘"主要是指高昌,因高昌"其地颇有回鹘,故亦谓之回鹘"。(5)而沙州曹议金和曹元忠也各贡一次,但明确标明为"安西白氎",即新疆地区的棉布。如果当时敦煌(沙州)已种植棉花,纺织棉布的话,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和曹元忠为何还要以"安西白緤"入贡呢? 另外,王延德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西行,雍熙元年(984年)返回京师,其一路所见,也只有高昌有 "白氎"。(6) 至于《资治通鉴》卷159所记梁武帝"身衣布衣,木緜帛帐",胡三省注:"木棉,江南多有之,以春二三月之晦下子种之。既生,须一月三薅其四旁;失时 (1)[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42页。 (2)《太平广记》卷485引《东城老父传》,见《太平广记》第10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3994页。 (3)《太平广记》卷351《李重》,见《太平广记》第8册,第2777页。 (4)《宋高僧传》卷14《唐百济国金山寺真表传》,见[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339--340页。 (5)《宋史》卷490《外国六·高昌》。 (6)《宋史》卷490《外国六·高昌》。 不薅,则为草所荒秽,辄萎死。入夏渐茂,至秋生黄花结实。及熟时,其皮四裂,其中绽出如绵。土人以铁铤碾去其核,取如绵者,以竹为小弓,长尺四五寸许,牵弦以弹緜,令其匀细。卷为小筩,就车纺之,自然抽绪,如缫丝状,不劳纫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