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论西汉中后期冬小麦在关中的推广      ★★★ 【字体: 】  
论西汉中后期冬小麦在关中的推广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2:50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提  要]在农业发展史上,任何农作物的推广与普及,都离不开适合该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但同时也需要技术与社会条件的推动。西汉中后期冬小麦之所以能在关中地区获得推广,不仅仅因为其具有高产、旱作的特性,还在于它适应了当时关中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及防旱保墒技术的完善对其推广过程中技术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冬小麦  关中  氾胜之 
    
冬小麦是一种越冬作物,在汉代称宿麦。宿麦的种植在关中起源很早,陕西武功赵家来龙山文化房址中的小麦秆,是我国迄今最早的栽培小麦作物遗痕,这不仅是关中地区,也是黄河流域的首次发现。《逸周书·尝麦解》“维四年孟夏,王初祈祷于宗庙,乃尝麦于太祖”,这里麦四月成熟,更是种植宿麦的确证。但从文献记载反映的情况来看,西汉中期以前关中地区宿麦的种植并不普遍,直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后方在关中平原大力推广宿麦,而到西汉晚期关中宿麦的产量则已经比较大了。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西汉中后期宿麦在关中的迅速普及呢?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当有助于实现农业推广的合理化,提高农业推广的效率。
 

 
    西汉中期以前,关中地区的粮食生产结构一直以粟为主。《吕氏春秋·十二纪》谈到农作物丰收时说“尝黍”、“尝麦”、“尝稻”、“尝麻”等,唯独不说“尝粟”,而说“尝新”,这里“新”指新粮新谷,有新粮接陈粮的含义。《商君书·去强》曰“民无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粟爵粟任,则国富”,粟在这里成了粮食的代名词。秦代主管农业的官员称为“治粟内史”,西汉又设“搜粟都尉”,都反映了粟在西汉中期前应该是统治中心——关中地区最主要的食粮。以粟为主的种植结构,是典型的旱作农业类型。粟是一种耐旱作物,吸水力大;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种子吸水达本身重量的26%即可发芽;其生长发育需水最多的关键时期,关中又正好进入雨季;而且粟对土质要求不高,在盐碱较轻的土地上一样能够获得丰收。《诗·王风·黍离》相传为秦文公伐戎,归岐之东予周后,周贵族回宗周,见宗庙废墟上尽为禾黍,闵宗周之衰而作。禾黍能野生于宗庙废墟之上,说明它们对关中的自然环境具有天然的适应性。在农业技术较为粗放的情况下,关中农民选择这种对土、肥、水要求不太严格,对种植技术要求不高的农作物进行普遍种植,是长期种植经验积累的结果。但是粟产量不是太高,随着耕地拓展潜力渐小,单一以粟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构,便会逐渐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西汉建立之初,“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安定的社会环境为人口的自然增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据估计,汉初数十年间,每年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约10‰①。在西汉建立后一百年间,人口至少翻了一番,而且极可能更多。同时,为加强统治的核心地区——关中地区的实力,西汉建立之初就实行了陵邑之制,不断徙民关中。葛剑雄先生根据各陵邑人口徙入年份、人口约数和年平均增长率推算,“西汉一代从关东徙入关中人口的累计数近三十万,而至西汉末年,在关中的关东移民后裔已有约121万6千”②。人口的急剧增长,意味着劳动者数量的迅速扩大,这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但人口另一方面也是粮食的消费者,人口增长同样意味着粮食总需求的增加。由于大批移民的到来(这类移民中非生产人口占很大比例)以及封建国家机器的逐渐扩大,非生产人口的比例相应增加。关中的粮食生产逐渐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由关东输入的粮食逐年增加。汉初,每年向关中漕运的粮食仅数十万石,但到武帝元封元年已一度达到六百万石。
粮食总量的增长不外乎扩大耕地面积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两条途径。面对粮食需求的压力,武帝统治时期在关中兴修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不仅大大提高了关中原有农田的肥力与产量,许多不适合开垦的土地也因此有了被改造成农田的条件,关中土地荒芜的情况逐渐发生改变。但关中平原毕竟面积有限,武帝扩建上林苑也占用了不少耕地,以至不久就有了“三辅迫近于山河,地狭人众”的说法③。与此同时,武帝晚年又积极在关中推广代田法、耦犁、耧车等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与生产工具,意图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粮食亩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宿麦在关中的推广④。《汉书·食货志》记当时董仲舒说上曰:“《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建议武帝在关中推广宿麦,以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关中的粮食问题。
 

 
    宿麦的种植,说明人们开始利用原先休闲一大段时间中浪费的太阳能,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粮食需求的增加。宿麦生育期长,在240—260天左右,干物质积累时间长,产量一般比粟高。据《氾胜之书》记载,采用区种法种麦,“至五月收,区一亩,得百石以上,十亩得千石以上”;区种粟,上农夫区,“亩收百斛”,中农夫区,亩“收粟五十一石”,下农夫区,亩“收二十八石”;区种豆,“一亩中十六石”⑤。宿麦的产量高于上等田中粟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

  • 下一篇文章:西汉武帝统一币制因果之研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西汉中后期冬小麦在关中的推广”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西汉中后期冬小麦在关中的推广”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论西汉中后期冬小麦在关中的推广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