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论西汉中后期冬小麦在关中的推广      ★★★ 【字体: 】  
论西汉中后期冬小麦在关中的推广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2:50   点击数:[]    

的产量,是中等田粟产量的两倍,下等田粟产量的近四倍,更远远高于豆的产量。虽然《氾胜之书》对采用区种法的作物产量有夸大之处,但此比例却反映麦在当时也是一种高产作物。宿麦高产的特征,适应了解决西汉晚期关中地区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的需要,这是西汉中后期宿麦推广在关中受到重视的社会条件。而宿麦之所以能战胜稻、菽等其它作物,真正对关中粮食生产结构产生决定性影响,取得与粟同等重要的地位,则在于其较其它作物更适应关中较为干旱的自然环境及夏收的特性。
——————————————
    ①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5页。
    ②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0—161页。
    ③《盐铁论·园池篇》。
    ④战国时期发明的石转磨在汉代得到推广,使小麦可以加工成面粉,改善了小麦的食用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宿麦种植的推广。
    ⑤万国鼎:《氾胜之书辑释》,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114页、68—71页、132页。
 
其实由于以粟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构产量太低,西汉中期关中稻、豆的种植面积较前都已有所扩展。《汉书·东方朔传》记武帝在南山下游猎时曾“驰骛禾稼稻秔之地”,丰镐之间“有秔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汉书·沟洫志》记武帝为鼓励关中兴修水利,曾令“内史稻田租挈重,不与郡同,其议减”。说明当时关中水源较多的渭南一带及水利工程覆盖区,高产作物稻的种植范围不小。《汉书·昭帝纪》元凤元年诏书中还提到“故稻田使者燕仓”,如淳注曰“特为稻田置使者,假与民收其税人也”。而故稻田使者燕仓能够发现上官桀等谋反,说明其管辖范围应在长安或附近,专门官吏的设置也反映了水稻在关中农业中的地位。大豆在西汉中后期受到重视,则是因其保岁易为,且对种植时限要求不严格,可以预防可能出现的饥荒。陕西咸阳茂陵西汉中期空心砖墓出土釉陶仓中有豆的外壳,陶仓顶部有墨书题记“大豆一京”等,王子今先生认为可以看作当时关中推广大豆种植的文物证明①。但稻毕竟是水田作物,对水份和热量要求颇高,在关中的种植必须借助于农田水利,自然条件的限制决定了难以在关中普及。同样“大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其耗水系数一般春大豆为1000—1400,夏大豆为1400—2200,整个生育期田间的耗水量(蒸腾量+蒸发量)为133—140吨/667平方米左右”②。而且大豆不宜做常年主食,《礼记·檀弓下》谓“啜菽饮水”为尽孝,战国时期豆粥、豆饭、藿羹只是贫穷人民赖以维持日常生活的食品,自西汉起大豆便逐渐向加工为副食品的方向发展
    与其它作物相较,宿麦在关中的推广具有无与比拟的优势。不同于稻,宿麦是一种旱作作物,对于关中的自然环境有着更好的适应性。而且据《氾胜之书》记载,宿麦“夏至后七十日”种,芒种前后就可以收获。宿麦的种植不仅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避免与别的作物争地。对于以种粟为主的地区,还有“接绝继乏”之功,能消除春夏之交粮食供应的青黄不接现象,并在很大程度上合理地解决关中农业劳动力季节性剩余问题。董仲舒生于西汉中期以前宿麦种植的主要区域关东,深知宿麦高产、旱作、夏收的特征,在扩充民食、接绝继乏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曾写道“天愍州华之间,故生宿麦,中岁而熟之”,故而在关中地区面临粮食需求的压力时力主推广宿麦。
不过,宿麦虽然是一种旱作作物,但需水量(蒸腾系数)平均540,却显著高于一些公认的抗旱作物,比起粟来要翻一番,在禾谷类作物中对水的有效利用率是最低的。《汉书·天文志》河平元年“旱,伤麦”;《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五年“久旱伤麦,秋种未下”;《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八年“自春以来,时雨不降,宿麦伤旱,秋种未下”。宿麦都是受灾最严重的作物。而且宿麦所需水分条件,主要看春季水分的保证情况。宿麦需雨量最重要的时期除分蘖期外,是开花至成熟时期,这在关中是阳历四、五月间,而关中平年四、五月间尚处于少雨季节。要想在关中的气候条件下普遍种植,对种植技术有较高的要求。此外宿麦秋种夏收,生长期、成熟期与其它作物不同,如何把握农时,保证作物顺利越冬等都需要经验的积累。因此,虽然关中有了推广宿麦的需要,并引起了政府重视,但宿麦在关中的普及却不是单凭武帝一纸诏令就能实现的。西安杜陵出土汉牍《日书》“农事篇”所载五谷的排列顺序为粟、豆、麻、麦、稻,反映直到宣帝时麦尚未上升为关中最主要的粮食作物③。
 

 
随着人口继续攀升,粮食需求压力有增无减,西汉晚期在关中推广宿麦的要求变得更为迫切。为了使宿麦的推广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哀帝遣当时著名的农学家氾胜之“教田三辅”。氾胜之曾提出“凡田有六道,麦为首种”④。“首种”一词,最初见于《礼记·月令》孟春之月:“首种不入。”郑玄注曰“旧说首种谓稷”,氾胜之的这一新提法反映了他对宿麦的重视。现存三千余字的《氾胜之书》中有关种麦技术的记载最为详细,篇幅也最长,其中有五百余字直接写麦类种植技术,这还不包括有关整地和种子处理等大段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

  • 下一篇文章:西汉武帝统一币制因果之研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西汉中后期冬小麦在关中的推广”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西汉中后期冬小麦在关中的推广”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论西汉中后期冬小麦在关中的推广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