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文书(2);阿斯塔那170号墓所出《高昌延昌二年(562年)长史孝寅随葬衣物疏》(3)有"疊千五百匹"的记载,同墓还出有高昌章和十三年(543年)、十八年(548年)文书。这两件有关"疊"的文书与提到"白疊子"的《梁书》时间相近。《梁书·高昌传》中关于吐鲁番种植棉花(白疊)的记载,出土文书得到了证明。 《隋书》中也记有"白疊",即康国 "其王索发,冠七宝金花,衣绫罗锦绣白疊。……出马……氍 、锦疊。"(4)波斯"土多良马……锦疊、细布、氍 、毾 、护那、越诺布……。"(5)《北史·真腊国传》曰:真腊国"王著朝霞古贝……常服白疊。"《西域传》说康国"其王素冠七宝花。衣绫罗锦绣白疊。"《南史》中有好几处都有关于"白疊"的记载,如《海南诸国传》曰:呵罗单国元嘉七年遣使献"天竺国白疊、叶波国古贝等物。" 以上《后汉书》、《周书》、《隋书》、《北史》、《南史》中所说的"白疊"、"疊",应是指《梁书》中所说的"白疊子",即棉花或棉布。 2、 疊、氎 《梁书》、《周书》、《隋书》中所说都是"白疊",而新旧《唐书》中则"疊"、"氎"混用。如《旧唐书》卷198《西戎·高昌》说,高昌"有草名白疊,国人採其花,织以为布。"而卷197则是"氎",如林邑国"王著白氎古贝……夫人服朝霞古贝以为短裙";(6)又如骠国,"其衣服悉以白氎为朝霞"。(7)《新唐书》卷221上《西域传上》说高昌"有草名白疊,撷花可织为布。"而卷40地理志四讲到西州的"土贡:丝、氎布、氈、刺蜜、蒲萄。"而高昌就是西州,两者所述显系一物,可见这时已疊、氎混用了。 从新旧《唐书》可知,疊、氎混用,两者相比,"氎"的使用频率更多,并逐渐过渡到由"氎"取代"疊",如《唐会要》曰:开成二年吐蕃来朝,其贡品就有"金银器、玉带、獭褐、犛牛尾、朝霞氎"等。(8) 3、氎、氈 氎,《汉语大字典》注释曰:细毛布、细棉布。《玉篇·毛部》: "氎,毛布也。"《字汇·毛部》:"氎,细毛布。……今文氎作疊。"(9)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0)第37页"那揭罗喝国"中"复有佛僧伽胝,上玅细氎所作。"《大唐西域记校注》卷二"那揭罗曷国"之"醯罗城"的记载基本相同,即"如来僧人伽胝袈裟,细氎所作"。其史源应为同一。但据《大唐西域记校注》 (1)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图录本第1册,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98页。 (2)考证详见朱雷:《出土石刻及文书中北凉沮渠氏不见于史籍的年号》,《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又见同氏《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 (3)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图录本第1册,第145页。 (4)《隋书》卷83《西域·康国》。 (5)《隋书》卷83《西域·波斯》。 (6)《旧唐书》卷197《南蛮、西南蛮·林邑》。 (7)《旧唐书》卷197《南蛮、西南蛮·骠国》。 (8)《唐会要》卷97《吐蕃》。 (9)见《汉语大字典》第3册,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1年,第2008-2009页。 (10)[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中华书局,2000年。 言:"《方志》氎作氈。"而氈乃毛织品也,故这里(即《三藏法师传》与《西域记》)的"细氎"应指毛织品而言。 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卷十一《波刺斯国》有"衣皮褐,服锦氎"。而校注曰:"《径山本》氎作氈"。(1)可见此"氎"在《径山本》上为"氈",有可能"氎"、"氈"混用,或在古人看来,这里的氎就等于氈。而氈、褐都是毛织品,这也与《大唐西域记》的其他记载相合,如卷十二《活国》"衣服氈褐";《钵铎创那国》"多衣氈褐";《屈浪拏国》"多服氈褐";《达摩悉铁帝国》"衣服氈褐";《商弥国》"多衣氈褐";《曷盤陁国》"衣服氈褐"(2)等,由此可见,氎、氈相同,而氈褐又常连用,都指毛织品。 《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记西州贡赋曰:"开元贡 毛,刺密,干蒲萄"。而校勘记对" 毛"考证曰:"官本作’氈毛’,恐误,六典、新、旧志俱与此合。今按:新唐志作’氈’。’ ’即’毵’,与’氈’同,见玉篇"。(3) 4、氎、緤 当 "氎"逐渐取代"疊"后,又出现了氎、緤混用的情况,如吐鲁番阿斯塔那327号墓《唐永徽六年(655)赵羊德随葬衣物疏》第三行有"细疊";阿44号《唐疊布袋帐历》第一、三行有"疊布袋"。而哈拉和卓39号《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帐后囗苟户籍》则是"緤布";阿35号《唐垂拱三年(687)西州高昌县杨大智租田契》(4)、阿230号《唐西州高昌县史张才牒为逃走卫士送庸緤价钱事》(5)、阿224号《唐西州蒲昌县户曹牒为催征逋悬事》(6)又都是"庸緤",可见这里是"疊"、"緤"混用。 关于氎、緤混用的情况,在唐五代时期的敦煌文书中,使用更多。如P.2942号《唐永泰年代(765--766)河西巡抚使判集》(7)是唐文书集录,共有各种文牒46件,其中第11--14行为一件,其内容是: 11、 建康尚书割留氎三百段,称给付将士,不具人姓名。 12、分给緤布,不具人名。既无节约,悬称用尽。事涉瓜李, (1)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 中华书局,1985年,第939页。 (2)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第963页;第971页;第97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