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北周在信州、夏州、沣州这些边远之地都有仓贮,内地自不待说。如庾信所撰《周柱国楚国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载,慕容宁在北周初年出任同州刺史时,同州“襟带关辅,唇齿秦晋,编户殷积,邸閤储峙,藩篱是任”[ix]。这里的邸阁和北魏时期的邸阁一样都是储藏粮食之所,该条材料也弥补了“正史”阙载北周内地相关仓储的缺憾,弥足珍贵。更为重要的是北周时期也有常平仓,我们在碑铭资料中找到相关证据。如步陆逞在西魏北周时曾任尚书右丞,“官连会计,务殷平准,水衡贯朽,常平粟红”[x]。这是北周有常平仓的确证。从相关资料中经常看到北周有“修仓掘地”、“造仓”、“修缮仓廪”[xi]等记载,重视仓贮建设应该是北周时期的普遍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北周时期仓廪的分类进一步细化,其具体表现就是出现了专门仓库,有神仓、黍仓、稷仓、稻仓、豆仓、麦仓、米仓、盐仓等仓,并有专司诸仓的中士和下士,分属于正二命和正一命[xii]。北周神仓之储史无明文,但我们从隋代神仓职能也能略知一二。史载,“隋制,于国南十四里启夏门外,置地千亩,为坛,孟春吉亥,祭先农于其上,以后稷配。牲用一太牢。皇帝服衮冕,备法驾,乘金根车。礼三献讫,因耕。司农授耒,皇帝三推讫,执事者以授应耕者,各以班九推五推。而司徒帅其属,终千亩。播殖九谷,纳于神仓,以拟粢盛。穰稿以饷牺牲云”[xiii]。隋代这种将皇帝和诸臣籍于千亩的九谷所收置于神仓“以拟粢盛,穰稿以饷牺牲”的做法,可能也是北周的做法。 总之,北朝仓廪系统在财政史上意义重大,其仓廪布局对其后的隋王朝仓廪系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关北朝仓廪系统的组织管理、仓廪出纳监督以及与隋朝仓廪制度的渊源关系等问题拟另文专论。
[i] 《隋书》卷24《食货志》 [ii] 《永乐大典》卷7513《仓》,3414页 [iii] 张弓《唐朝仓廪制度初探》106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iv] 《隋书》卷24《食货志》 [v] 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9《河南道》,中华书局2000年版 [vi] 《周书》卷44《李迁哲传》 [vii] 《周书》卷27《赫连达传》 [viii] 《周书》卷37《郭彦传》 [ix] 《文苑英华》卷919《碑》76《周柱国楚国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4835页 [x] 【清】严可均辑《全后周文》卷13庾信撰《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亦见《文苑英华》卷919《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 [xi] 《隋书》卷16《律历志》 [xii] 《通典》卷39《职官典》21 [xiii] 《隋书》卷7《礼仪志》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