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北朝仓廪系统探研*      ★★★ 【字体: 】  
北朝仓廪系统探研*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2:41   点击数:[]    

征税原则相合。二是民户所缴纳的一部分租粟就存放于各州仓库。而拓跋弘皇兴三年(469年)所规定的“因民贫富,为租输三等九品之制。千里内纳粟,千里外纳米;上三品户入京师,中三品入他州要仓,下三品入本州”[x]之制,更清楚地证明了北魏有京师仓、他州要仓、州仓这样仓储系统的事实。由于粮食贮藏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会腐朽而不可食。因此即使不发生灾荒,统治者也会将其赐与贫民。如孝文帝延兴三年(473年),“诏诸仓囤谷麦充积者,出赐贫民”就是如此[xi]。这也反映了北魏在主要州郡设立仓储的历史事实。太和十一年天下大饥,孝文帝“诏所在开仓赈恤”[xii]。景明初(500年),豫州大饥,薛珍度表曰:“去岁不收,饥馑十五;今又灾雪三尺,民人萎馁,无以济之。臣辄日别出州仓米五十斛为粥,救其甚者”。孝文帝不仅批准了薛珍度所请,而且诏令以陈郡州粟接济豫州,“陈郡储粟虽复不多,亦可分赡。尚书量赈以闻”[xiii]。这说明豫州、陈郡也有仓贮。其他开仓赈济的事例更多,不再详举。总之,北魏前期,“虽以战争掳获及畜产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还是形成了京师仓、各地‘要仓’及各州仓储系统”[xiv]。
洛阳时代,北魏的仓储系统更加完善,开始增设转运仓,这与北魏政权重视对漕运的修治直接相关。平城时代,由于都城周围无漕运系统,“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xv]。孝文迁洛后,漕运成为当政之要务,巡幸徐州后,孝文帝计划由水路返回洛阳,成淹以安全为由反对。孝文帝则认为,“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而黄河急浚,人皆难涉。我因有此行,必须乘流,所以开百姓之心”[xvi],元宏期冀以率先垂范之举引起臣下对漕运的重视,并认为开通洛水——黄河——汴渠——清水这样的运河“乃军国之大计”[xvii]。
北魏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系统的开凿,不仅强化了北魏军队南下的力量,更使全国各地的租赋能很快转运到洛阳,大大减轻了民众转输租调的负担,同时也使洛阳的仓贮更加丰足。如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城东有明悬尼寺、龙华寺和庄严寺等,明悬尼寺“东有中朝时常满仓,高祖令为租场,天下贡赋所聚蓄也”;龙华寺“寺南有租场”;“庄严寺,在东阳门外一里御道北,所谓安东里也。北为租场”[xviii]。不论是明悬尼寺东的租场、龙华寺南的租场还是庄严寺北的租场,都是指同一租场,是太仓的下属机构,负责验收暂存漕运到的租粮,然后转缴位于东阳门附近的太仓。阳渠就是谷水,“其水北乘高渠,枝分上下,历故石桥东,入城”,“渠水历司空府前,迳太仓,南出东阳门石桥下,注阳渠”[xix]。早在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就“以城下漕运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xx]。北魏洛阳时代由于太仓就在东阳门内,“今太仓在东阳门内”[xxi],距阳渠不远,所以“租场”的漕粮很容易转搬入仓。由于洛阳及其周围漕运的发达,洛阳“城南伊、洛二水之傍水道运输颇为便利,设置市场,乃最适宜之地”,从而使北魏洛阳城伊、洛水旁成为市场繁盛之区[xxii]。洛阳及其周围便捷的漕运系统何尝不是转输租赋的有利条件。到北魏后期,河北一带运往洛阳的租赋基本上都是通过水路转运的。如北魏末年,高欢擅权之时,准备把都城迁往邺城,遭到孝静帝反对,高欢就“遣三千骑镇建兴,益河东及济州兵,于白沟虏船不听向洛,诸州和籴粟运入邺城”[xxiii]。可见白虏沟也是通往洛阳的一条重要的漕运路线。
北魏由于长期与南朝争夺江淮之地,战争频仍,转运战争物资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起初北魏“仍世经略江淮,于是转运中州,以实边镇,百姓疲于道路”,效果不明显。后北魏又采取了“令番戍之兵,营起屯田;又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籴,积为边备”之举措,在军事斗争的前沿设立和北边六镇一样的军镇仓,但军镇仓的粮食还是要从内地转运,运输费用昂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北魏就“于水运之次,随便置仓,乃于小平(即小平津,今河南孟县西北)、石门(今河南荥阳北)、白马津(今河南滑县东20里)、漳涯(今河北曲周东北)、黑水(今陕西华阴附近)、济州(治碻磝城,今山东东阿北)、陈郡(治项县,今河南沈邱)、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凡八所,各立邸阁,每军国有须,应机漕引。自此费役微省”[xxiv]。北魏所立的邸阁就是储积军粮的仓库。为了运输的方便,多兴建于大河沿岸,以邸阁督或度支校尉进行管理。每一邸阁藏粟多者可至三十余万石,可供十万人食用六十天[xxv]。上述八所邸阁仅是北魏为了解决军粮运输之艰而设立的直属于中央的转运仓贮。实质上北魏沿河所设转运仓不止此八所[xxvi],在淯水之士林戍也设立有储藏粮食的邸阁,《水经注》卷31《淯水注》曰:“淯水又东南,迳士林戍,戍有邸阁。水左右有豫章大陂,下灌良畴三千许顷也”。士林戍位于今湖北襄阳东北,北魏在此为了军事斗争的需要也设置了邸阁以转运军粮。北魏在大河沿岸设立转运仓不仅保证了租税物资的及时供给,而且也促进了漕运的畅通。如陈郡漕运之道在西晋时尚不畅通,但后来由于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汉代河东郡农业状况初论

  • 下一篇文章:晚唐五代敦煌种植棉花辨析——兼答刘进宝先生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北朝仓廪系统探研*”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北朝仓廪系统探研*”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北朝仓廪系统探研*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