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字体: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2:09   点击数:[]    

工甚多的工作——车水,也被省去。而在这个农作日历所列的各项活动中,耗费人工最多的罱泥工作,一年中竟有八个月都有。由于可以工作的时期较长,不必急于一时完成,从而相对而言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使得邬氏家庭中的劳力也可完成此项工作。

因此,新的经营方式使得农家原有的闲置劳力得以尽可能多地参加生产活动,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正如张履祥所言:“农桑之务,用田之道,资人之力,兴地之利,最是至诚无伪。百谷草木,用一分心力,辄有一分成效;失一时栽培,即见一时荒落。我不能欺彼,彼亦不欺我”[19] 。今天流行的“农业过密化”(又称“内卷化”)论者认为明清江南由于“人口压力”不断加剧,导致了农业中劳动的边际产量不断下降,进而迫使农家老幼也不得不工作,而他们之进入生产又增加了劳动的供给,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劳动生产率的下降。然而事实是,由于明代后期江南农业生产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因此农民劳动生产率主要表现为一个农户在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量 [20] 。这个总产量与该农户投入生产的劳动总量有密切关系,所以农户内的劳动力使用越充分,创造出来的产品也就越多。在此意义上而言,该农户的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如果农家有大量劳动力闲置,自然是劳动力资源的很大浪费,那么怎么能说农户劳动生产率很高呢?张履祥说:“人只坐无所事事,闲荡过日。……农功有时,多则半年,谚云:‘农夫半年闲’”。因此他提倡在“专勤农桑,以供赋役,给衣食”之余,利用闲散时间读书,“开卷颂习,讲求义理,不已多乎?”[21] 当然,对于农民来说,更现实的做法是利用闲散劳动力从事生产,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三)农户净收入

依照一般情况,总产值的增加也常常意味着投资的增加。如果投资的增加超过总产值的增加,那么即使获得较高的总产值,其净产值也不会相应增加。因此张氏方案是否真的有利可图,主要还要看其净产值增加的情况。

对原有水土资源进行改造,需要进行颇大的投资。例如把水田改造为桑地,就需要投入大量人工 [22] 。陈恒力、王达按照张履祥《策溇上生业》中所说的情况,估计在明清之际的嘉湖一带,要买十亩田地并对其进行改造(凿池、培基等),一般大约需要100两银子 。对于一个农户来说,这当然是一笔很大的基本建设投资。不过对于邬氏而言,他们已有田地和池塘,不必再购买。在邬行素生前,已进行了相当一部分改造工作 。余下的改造工作可以逐渐完成,不必一次性大量投资。由于这些缘故,此项投资虽然为数颇大,但在此姑不计。这里拟仅就主要农作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的大致情况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分别看看各种生产活动的投入-产出情况。据我过去的研究,在明代后期的江南,一亩水稻的生产费用(即工本)大体相当于0.8石米 [25] 。一亩麦的生产费用,明代没有记载,按照清代的情况来看,一般生产1石麦的工本一般只有生产1石米的一半 [26] ,而当时麦的亩产量大约是1石,因此一亩麦的生产费用大约为1石米的生产费用的一半。然而按照江南民间的折算标准,1石麦通常可折为0.7石米[27] ,因而清代前期江南麦的市价也通常为米的70%[28] 。由此可见,在亩产不很高的田地上种麦,比种稻要划算。种植豆类作物(在江南主要是蚕豆和黄豆),不仅投工很少,而且基本上不用施肥,所以生产成本很低。张履祥说是“虽久荒之地,收梅豆一石,晚豆一石,近来豆贵,亦抵田息,而工费之省,不啻倍之,况又稍稍有叶乎!”[29] 换言之,一亩豆的产值大约等于一亩水稻,而净产值则为水稻的一倍。种植竹、果,饲养鱼、羊,由于投入较少而产出较高,因此净产值也颇为可观。

蚕桑的情况比较特殊。在明末湖州归安沈氏农场上,一亩蚕桑的生产费用大约为7.5两,而一亩水稻的生产费用仅为1.5两;水稻的亩产值为3.6两,蚕桑则为17.4两;因此水稻的亩净产值为2.1两,蚕桑为8两 [30] 。可见,与水稻生产相比,蚕桑生产无论是在投入还是产出方面都有明显增加,增加幅度也大体相似。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在当时的江南,沈氏农场属于上等的农场,特别是沈氏经营以水稻生产为第一要务 [31] ,因此其田地上的水稻亩产量大大高于一般农场 [32] 。若是自然条件对水稻生产较为不利的地方,蚕桑对水稻的优势还要更明显。例如在桐乡,从张履祥所提供的数字来分析,在丝、米价格都比较正常的时候,一亩蚕桑的净收入约相当于水稻净收入的5倍以上 [33] 。若是连上水稻的后作(即春花)的收入一起算,那么蚕桑亩净产值高出水田净产值的倍数会略微下降一些。总的来说,万历四十四年桐乡知县胡舜允所言:“地收桑、豆,每四倍于田”[34] ,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数。净产值的绝对数量有如此大幅增加,表现了土地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从邬氏农场的情况来看,情况更为明显。如果种水稻,所得净产值微乎其微,因此“自耕可足一家之食。若雇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若佃于人,则计其租入,仅足供赋役而已。众口嗷嗷,终将安籍”。但是种植桑、豆、麦、竹、果,都可分别获得比种稻更高的净产值。

这里我还要强调的是,以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1)

  • 下一篇文章:清代华北农民生活消费的考察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1)...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3)...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