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字体: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2:09   点击数:[]    

和养鱼的收入。养羊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小羊,可以出售(“稚羊亦可易米”);一是羊粪,可作桑树的肥料(“以为树桑之本”)。依照《沈氏农书》蚕务(六畜附)所言计算,养大羊5-6只,一年可产小羊5-6只,约价2两,可折米2石;此外每年还可净得肥壅150担。养鱼的收入亦然。一则鱼可出售,二则鱼粪可以作为肥料。就前项而言,邬氏池塘面积不详,即使仅以1亩计,经深浚后,“若鱼登,每亩可养二三人”,若以2.5人计,产值相当于9石米[15] 。因此仅通过出售小羊和鱼,即可收入11石米。

总之,按照张氏的策划来经营,这个仅有瘠田十亩和池塘一方的小农场,可以获得比原来高出数倍的总产值。

(二)劳动生产率

对于邬氏农场来说,不仅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贫乏,而且人力资源也十分匮缺。邬行素死后,遗下家属5人,其中有劳动力3人(行素的遗孀及其尚未成年的长子、侄子),没有劳动力的老幼2人(老母、幼子)。前者仅可勉强养活自己(“竭蹶自养”),后者则完全要靠人养活。对于这个农户来说,如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乃是关系到其生死存亡的大事。

在明代后期的江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之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生产活动的种类,亦即张履祥说的“农事随乡”。张履祥又说:在桐乡,由于“蚕桑利厚”,“(旱)地之利为博”,因此“多种田不如多治地”。而这又主要是因为“田不宜牛耕,用人力最难。又,田壅多,工亦多;地工省,壅亦省。田工俱忙,地工俱闲。田赴时急,地赴时缓。田忧水旱,地不忧水旱。俗云千日田头,一日地头是也”[16] 。简言之,在这里,种桑比种稻有利,主要原因是前者在时间分配上不像后者那么集中于农忙时节,同时前者对水旱灾害的抵御能力也相对较强。

种植不同的作物对劳动力的种类的要求也不同。从各种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具体需要来看,水稻生产对农户中的主要劳动力——成年男劳力——的需要最强。水稻种植中最主要工作——整地、插秧、车水、收获等(特别是劳动强度最大的整地和车水),基本上只能由成年男劳力承担。因此如果没有成年男劳力,就很难进行水稻生产。而邬氏家庭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缺乏主要男劳力的家庭。不仅如此,由于邬氏之田“形势俱高,种稻每艰于水”,因此其户种稻所需人工,比普通情况下所需人工要大大增加 [17] 。因此如果按照一般的经营方法,邬氏田地种稻的话,其家的劳动力无法胜任(“力不任耕”)。与此相反,如果改种桑等作物,情况即有颇大不同。“种桑、豆之类,则用力既省,可以勉而能,兼无水早之忧。竹、果之类虽非本务,一劳永逸,五年而享其成利矣”。换言之,除了少数工作外,旱地生产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由妇女和未成年人承担,特别是蚕桑生产,更是向来以妇女和未成年人为主要劳动力。因此,依照张氏策划,邬氏农场不仅为邬行素遗孀及其长子、侄子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而且甚至还可以使其老母与幼子也有一些轻活可做(例如看蚕、放羊、打绵线等)。这样,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原来闲置的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该户的劳动生产率也有明显的提高。

但是,要充分利用农家各种劳动力,选择合适于这些劳动力的生产活动只是一个方面。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各种生产活动对时间的要求通常都有颇大出入。因此,要使农家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使用,还取决于农家选择的各种生产活动在时间分布上是否协调。

根据张履祥《荐新蔬果》和《沈氏农书》中的《逐月事宜》,我们将张氏为邬氏遗属所作的策划中的有关生产活动编成以下农作日历(下画横线者出自张氏文,其余出自沈氏文):

正月:种桑秧,敲麦沟,倒地,罱泥,下地壅,修桑刮蟥,浇麦,撒蚕草,编蚕帘蚕箦,收枣
二月:倒地,刮蟥,罱泥,修桑刮蟥,做塍修泼,锹沟,罱泥,修圩岸,捆桑绳
三月:丕 地,沉梅豆、晚豆,浇桑秧,罱泥,削豆坂,刮二蟥,把桑绳
四月:丕 地(原注:白地、豆地),谢桑,压桑秧,倒地,剪桑(原注:并修截),沉晚豆,看三蟥,收麦,拆麦棱,窖蚕沙梗,窖蚕豆拇,甩麦,收笋
五月:丕 地,浇桑秧,拔地草,斫地滩(原注:并塍脚),收豆,收梅
六月:丕 地,拔梅豆,收麦 [18] ,收李或莲房
七月:丕 地,捏二蟥,修桑,把桑,下麦秧(原注:并胡萝卜),合鱼丛,收梅豆,收桃
八月:丕 地,倒地,下地壅,挑河泥,罱泥,沉蚕豆(原注:地滩),下寒豆(原注:田塍),收菱、芋
九月:垦地,沉蚕豆,垦麦棱,罱泥,勒叶,拔晚豆,捉蛀虫,锄竹地(原注:修竹),收耦
十月:垦麦棱(原注:沉麦),浇麦,垦地,罱泥,拔赤豆、晚豆,种芥菜、青菜,采菱,起鱼丛,收桔
十一月:提麦沟,种大小麦,垦地,罱泥,截桑枝傀儡,刮蟥,
十二月:下地壅,刮头蟥,罱泥,修桑,收梨、莲实

由上可见,张氏方案中的各项生产活动,在时间分布上相当均衡。在水稻生产中,对劳动的需求高度集中于农历四月下半月与五月上半月(收麦、种稻)和九月下半月与十月上半月(收稻、种麦)两个时期,形成了农忙时节。而在上述农作日历中,却不存在这样的农忙时节。水稻生产中的一项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1)

  • 下一篇文章:清代华北农民生活消费的考察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1)...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3)...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