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大多是属于中晚熟品种。生育期在120至180天。以曾安止《禾谱》所说的 早稻为例,其播种收获期分别是立春、芒种(?[88])和小暑、大暑。假使按立春(2月3-5日交节)播种、小暑(在7月6、7或8日交节)收割来计算,这里的早稻全生育期在150天以上,应属于晚稻。又如陈旉《农书》中讲到的所谓高田早稻自种至收不过五六个月,生育期也在150-180天,非早稻也。
如此说来,宋代的晚稻可能是真正的晚稻,而早稻却不是真正的早稻,宋代所谓的“早稻”和“晚稻”实际都属于晚稻,只不过晚稻中的早熟或晚熟品种而已。宋代文献中早稻和晚稻的出现更不意味着双季稻的发展。宋人笔下就有“早田栽已成,晚田耕未遍”[89]、“早禾已秀半且实,晚禾已作早禾长”[90]、“早禾饱熟收山场,晚禾硕茂青吐芒”[91]这样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出,早稻和晚稻的生育期前后只相差一个月,显然不是早熟收获之后再在原地上耕地移植的双季稻。宋代的早稻和晚稻只是当时农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以及自身的需要所作的农事上的安排,它可能会对复种制度产生一些影响,但早、晚稻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复种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