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      ★★★ 【字体: 】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1:18   点击数:[]    

,已觉亢旱,又生青虫,食害苗稼……若更旬日内无雨,晚田决致旱伤”,“难以指准。”而早禾则因“春夏之间,雨旸调适,早禾已是成熟收割了当。”所以“管下乡民所种稻田,十分内七分,并是早占米,只有三二分布种大禾。”抚州知府黄震在咸淳七年(1271)七月二十一日《雨旸申省状》曰:“自六月初三日有雨,亢旱一月,至七月初二、初三,而后得雨,早禾虽赖以有收,自七月初三以后,又复兼旬无雨,晚禾凛乎可虑,本州早禾少,而晚禾多,关系非小。”[41]相比之下“临川境内早禾最多,晚禾虽被蝗旱,然所在有大歉之处,亦有大熟之乡,长短相补,亦得半收,早晚禾通计已是七八分成熟。”[42]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也提到:“敝郡今秋雨少,晚田多旱。”[43]陈宓在《与江州丁大监》书中说:“此月初以来不雨,……建昌邑大苗米(即晚稻)居多,遭此晚稻大可虑。”[44]有见于晚稻易旱,宋代的一些地方官员积极致力于早稻的推广。朱熹就曾在晚稻种植面积较大的都昌推广早稻,他说:“夫都昌田禾,例宜早籼,非若星子早田,十居七八。”[45]

早稻需水量少,所以在一些易旱的山区发展较快。闽北山区宋初就有一种耐旱高产的稻种。据宋人杨亿《谈苑》记载:“江翱,建安人,文蔚之兄子也。为汝州鲁山令,邑多旷土,连岁枯旱,艰食。翱自建安取早稻一种,此稻耐肥、旱,实早,可久蓄,宜高原,至今邑人多之,岁岁足食。”[46]这里未言明此种早稻即占城稻,而且出现在有占城稻记载之前,应属早已有之。

除了干旱之外,早稻的推广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避水,早稻的生育期短,可以在每年的大雨到来之前,完成收获。这使得早稻除了适合于丘陵山区种植之外,也适合于在低洼易涝的地区种植。长江中下游流域虽然在入秋之后进入干旱期,但是在一些年份也有暴雨成灾的可能,这对于成熟收获期的晚稻来说是不利的。如,乾道元年九月二十四日,臣僚言:“伏见前月(即八月)以来,天作滛雨,江淮浙闽皆被其害,……稻穗之在田未刈者,经此巨浸已同腐草,高田虽无甚损,亦多芽蘖。”[47]解决办法就是尽量播种早稻。早稻品种之一的黄穋稻即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浅浸处宜种黄穋稻,……黄穋稻自种至收,不过六十日则熟,以避水溢之患。”[48]早稻可以避水溢之患,所以“湖田多,山田少”的豫章(今江西南昌)“所种占米为多,有八十占、有百占、有百二十占,率数月以待获。”[49]又如避霜。一季晚稻常常要到霜降之后才始成熟,如果某年霜早,则要面临前功尽弃。何承矩在河北种稻时,头年因霜,未能收成,险些使屯田种稻难以为继,第二年改种江东早稻,取得成功。还有耐瘠。早稻对肥料的需求量比晚稻少。

丘陵山区往往比较容易干旱,且土壤肥力不及平原,复由于地势较高,易受冷害,所以早籼稻种植较多。如江东徽州,“大率宜籼而不甚宜粳”[50],临安新城县“山田多种小米,绝无粳稻”[51]。这也是宋真宗向高仰易旱之地推广早熟占城稻的原因。早稻与山冈联系在一起,如“早禾饱熟收山场”[52]、“北乡田少尽茅冈,早禾有种何妨种。”[53]福建上四州军,早稻多于晚稻也与此有关。这种格局到近代仍然没有多大的变化,据近人的调查,南京、镇江一带,地势高亢,山田多于圩田,亦只宜需水较少之籼稻。[54]

“救饥”也是早稻盛行的原因之一。宋代一般以晚米为籴纳对象,至于早稻很大程度上是农民自产自销,文天祥就曾提到,“吾州(江西吉州,今吉安)从来以早稻充民食,以晚稻充官租”。[55]农民生产的早稻除了大部分自我消费之外,剩余部份也进入市场,满足中下层百姓的粮食需求。早籼稻成为“自中产以下皆食之”[56]的大众食物。中产以下的大众,由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不济,不可能有很多的存粮,一遇青黄不接,就需要有一种早熟品种来接济,这就更为早稻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契机。最早见于宋代方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稻品种,六十日,又名救公饥,其出现即与此有关。“六十日稻,名救公饥。传有孀妇居贫乏食,撷稻中先熟者,以养翁姑,因传其种。”[57]宋代新安也有这样一个品种,名红归生,米粒红,成熟最早,然不广种,少莳以接粮耳。宋人有诗云:“前村后村水车声,伊伊扎扎终夜鸣,皇天不雨四十日,高田何止龟兆出。田家眼穿望早禾,早禾不熟赖饥何?”[58]从中也可看出早稻在抗旱救饥上的用意。

早稻盛行的原因也为近人的调查所证实。民国二十四年(1935)夏秋,江西农业院作物组乘指导农民混合选种及采集单穗之便,附带进行水稻品种及栽培方法之调查,知各县水源缺乏为未种粳稻之首要原因。普遍粳稻生长期较籼稻为长,所需水分总量亦较多,本省雨量最多之月为五、六月份梅雨期内,七、八月以后,遂逐渐减少,故多数地方,均栽早熟籼稻,以期避免干旱之损失,此粳稻之变天然因子所限制而被据弃者一也;又因本省盛行二熟制,早稻收获后,可栽二季稻或其他旱作,如晚大豆、芝麻、养麦等。粳稻生长期较长,不适于二熟制,此受栽培制度之限制而被摒弃者二也;各县所栽之品种,有芒者绝无仅有,盖一般农民对于有芒之品种,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清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环保问题

  • 下一篇文章:对清代前期政府作用的几点看法*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宋代的早稻和晚稻*”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宋代的早稻和晚稻*”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