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脱粒之费力,调制之不易,交租时又被田主所拒绝而厌恶之。粳稻品种有芒者居多,此不合农民心理而被据弃者三也。[59]由于饥饿和干旱古已有之,因此,我们估计,早稻出现的时间比实际材料中的记载更早。
虽然早稻的种植在于抗御自然灾害,但它的存在毕竟为多熟制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早稻可以避旱、救饥,但产量不高,救得一时救不了四季,同时在早稻收获之后还有较长的生产季节可以利用,于是古代农民可能很自然地就在早稻收获之后,种上晚稻或其它作物,以弥补早稻产量的不足。于是多熟制形成了。宋谢邦彦诗:“嘉谷传来喜两获,薄田不负四时耕。”[60]说的就是早稻的存在为多熟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 太湖地区种植晚稻的原因
然而,在宋代水稻的主产区,拥有“苏湖(常)熟,天下足”美誉的浙西地区,早稻仍然没有取代晚稻的地位,在水稻生产中仍然是以单季晚稻为主,并且一直保留到了近代。江南地区的晚稻一般是五月插秧之后,入秋后才能陆续成熟,直到九、十月份。宋人吴文英有词曰:“……,重来雨过中秋……看黄云、还委西畴……信吴人有分,……重到苏州。……”[61]从中可知,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时,水稻尚未收割。浙西晚稻收获的临界日期是霜降。苏轼有“乌程(今浙江吴兴县)霜稻袭人香”[62]之诗,曹组亦有“霜落吴江,万畦香稻来场圃”[63]之词,楼璹《耕织图诗·收刈》亦云:“田家刈获时,腰镰竞仓卒。霜浓手龟圻,日永身罄折。”从上述诗词中可以看出,当时浙西地区的水稻一般都是在霜降以后收获。诗中不提别的收获期,显然表明浙西地区的水稻一般都是在霜降前后收获的。回过来再看看播种期。苏轼有“种稻清明前……分秧及初夏”的诗句。表明北宋时期,湖州是在清明(四月上旬)前下种,立夏(五月上旬)初插秧。杨万里诗句:“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吴盐雪花白,村酒粥面浓。”又表明南宋时期的吴中是在农历二月初(比清明稍早)浸种,四月中(比初夏稍迟)插秧。也就是说,太湖地区的水稻一般是在清明前后播种,霜降前后收割。即农历的二、三月到九、十月这段时间。一季晚稻的种植情况在许多品种的生育期上可以得到反映。
何以在各地盛行早稻的同时,太湖等地区依然以晚稻为主呢?游修龄总结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和宋代的温度变化有关。籼稻和粳稻在最低萌发温度方面,籼稻要求高,粳稻可以耐低温;在最低萌发温度方面,籼的要求强,粳的要求弱。总之,是籼的耐寒性弱,粳的耐寒性强。现在一般籼稻地区年平均温度在17度以上,粳稻地区则在16度以下。宋代气候转寒,北宋时期,我国东部的气温略低于现今,[64]南宋时期杭州的4月份平均温度比现在要低1-2度。[65]在这种温度条件下,太湖地区发展为粳稻中心。[66]二是稻麦两熟制扩展后,因小麦收迟,以种晚稻为宜。因而晚稻的比例扩大了。太湖地区晚稻品种的多样化,同宋以后稻麦两熟制发展有密切关系。[67]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太湖地区选择晚稻还有社会经济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从经济上说,宋代政府的籴纳政策是太湖地区种植晚稻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然隋唐大运河开通以后,太湖地区是稻米的主要输出地,政府规定收纳一律以晚米为准,这可能与晚米的品质及贮藏寿命有关,晚稻的品质好且耐贮藏,适合漕运并供给政治中心的居民,而早米在这两方面的表现较差,故不在收纳之列。舒璘在论及粮食贮藏时说:“古之积储在谷不在米,验之于今,藏米者四五年而率坏,藏谷者八九年而无损,而谷之中又有高下焉。有大禾谷,有小禾谷。大禾谷今谓之粳稻,粒大而有芒,非膏腴之田不可种;小禾谷今谓之占稻,亦曰山禾稻,粒小而谷无芒,不问肥瘠皆可种。所谓粳谷者,得米少,其价高,输官之外,非上户不得而食;所谓小谷,得米多,价廉,自中产以下皆食之。”[68]孝宗乾道九年(1173)十一月十二日知建康府洪遵在上奏中也提到:“秈禾小米,久远不可贮储。”[69]由于晚粳具有食用品质好,耐贮藏的特点,所以规定晚稻为赋税征收对象,这不光是太湖地区如此,其它地方也都是如此,政府还将税收的起征日期放在晚稻成实之后。[70]适应政府的政策,虽然宋代各地都有晚稻栽培,但由于赋税较轻,有些地方在满足税收需要之后,可以种植早稻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太湖等地的农民由于赋税负担重,必须大量种植晚稻才克完成,不仅如此,一些邻近地区由于自身产生晚稻不衍交纳税收,也到太湖沿岸地方来收购,如,临安府之新城县“山田多种小米,绝无秔稻,一岁所收,仅足支民间数月之食,虽丰岁亦须于苏、秀邻境籴运交纳。”[71]由于对晚稻需求量大,所以太湖沿岸的农民种植早稻的选择余地较小。这也是太湖沿岸地区,这里自古以来直到近代一直是以一季晚稻为主的原因之一。江南赋税负担沉重可能与晚稻种植相互关联。
无独有偶,在其它一些赋税较重的地方,晚稻的比重也比较大。北宋时期,发运到京师的米超过百万石的除两浙路一百五十万石外,还有淮南一百三十万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八千九百石。[72]淮南是晚稻的重要分布区已如上述。江西各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