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二)--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 【字体: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二)--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1:04   点击数:[]    

后种稻,但从诗中描述收麦与分秧的密切联系及其普遍性看,应该包含了稻麦复种在内。宋代诗词中把麦和秧联系在一起的描写相当多,一定程度上也是稻麦复种的反映[6] 。又,赵鼎《泊柴家湾风物宛如北上》:"雨过平田陇麦青,春深桑柘暖烟生。"[7] 这些种在"平田"中的麦恐怕起码有一部分是与水稻复种的吧。但由于尚欠明确,我们没有把它们列进表中。

应该指出,南宋稻麦复种制的发展是与麦作的推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麦作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大量北方移民引起的饮食习惯的变化以及对麦类需求的相应增长,另一方面来自南宋政府的大力推广和相关的优惠政策。表引庄绰《鸡肋编》的记述已透露了有关信息。南宋皇帝推广种麦的诏令,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三次[8] 。长江下游以水稻生产为主,水田多,旱地少,麦作扩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向平原发展,向水田发展,必然要走稻麦复种的道路。吴泳在温州劝农时说"古之劝农者一(按指劝种稻),今之劝农者二(按指既劝种稻又劝种麦)",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向也涂泥之地,宜种粳稻,罕种麰麦,今则弥村布垄,其苗幪幪,无不种之麦矣。"[9] 这些涂泥宜稻之地种麦,自然是要与水稻复种了。表引黄震在抚州的《劝种麦文》,其中讲到天下皆种麦,江西十州也都种麦,唯独抚州不种麦,虽其抑扬意在劝导,亦见南宋种麦之广。他宣传种麦的好处是稻麦复种、"循环接续",而农民可全获种麦之利,说明稻麦复种是推广麦作的题中应有之义。针对部分地主对推广麦作的疑虑[10] ,他大谈"主佃相依",种麦在季节上不妨碍种稻的道理后说:"纵使田土不愿多种,抚州无限山坡高地,又因何不种了?"可见,南宋麦作的推广主要是在水田里与水稻复种,其次才考虑开荒种麦。因此,从南宋时代麦作的扩展中也可以折射出稻麦复种制的发展。[11] 

总之,南宋时代的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已经不是偶发的零散的现象,而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一种耕作制度了。

中国的复种起源很早,但在很长时期内,它或者只是零星和散在的现象,或者只是存在于个别部门和个别地区中。就部门而言,蔬菜种植中较早实行复种,见于《氾胜之书》和《齐民要术》,《齐民要术》还记载了禾谷类与绿肥作物的复种,但最有实质的经济意义的是粮食作物复种制,却告阙如[12] 。从地区看,南方由于气候比较温暖,具有发展复种制的优越的条件,岭南的双季稻、云南的稻麦复种制,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粟麦复种制,出现都相当早,但它们对全国的农业经济影响不大。长江下游地区的稻麦复种制则不然,它不仅是主要粮食作物的复种制,而且发生在全国经济重心所在的地区,因而对全国农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标志着复种制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对宋代复种制度的发展,既不宜拔高,也不宜低估。有的学者把唐代复种制的发展估计过高,明清的发展也估计较高,宋代的发展却估计较低,顶多是唐代发展的一种延续,这样,唐宋至明清的稻麦复种制发展曲线似乎成了两头高中间低的倒马鞍形。实际上,宋代稻麦复种制的发展大大超越了唐代,形成中国历史上复种制度发展中的第一个高峰。  注释

[1] 近年,李伯重引人注目地连续撰文批评宋代"农业革命"说,其中涉及对宋代稻麦复种实行程度的估计。这些文章是:"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一至四:《宋末至明初江南人口与耕地的变化》、《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技术的变化》、《宋末至明初江南农民经营方式的变化》、《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变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分别刊载于《中国农史》1997年第3期,1998年第1、2、3期;《"革命"乎?"虚像"乎?--宋代江南农业的时空变化》,《九州》第2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2] 《杭州上执政书二首》,《苏东坡全集·后集》。
[3] 南宋初的赵鼎说:"大抵江浙须得梅雨,乃能有秋,是以多不种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0"绍兴六年四月壬子")董煟也说:"今江浙水田种麦不广。"(《救荒活民书》卷2《义仓》)董煟是绍煕五年(1194)进士,巳接近南宋中期。董氏强调冬麦的救荒作用,期望麦作有更大的推广。他所谓"水田种麦不广"是相对于水稻而言的,带有比较性和期望性,参见梁庚尧《宋代太湖平原农业生产问题的再检讨》一文的分析(载《台大文史哲学报》第54期第22页,2001年6月)。
[4] 庄绰《鸡肋编》卷上。
[5] 王曾瑜:《宋代的复种制》,《平准学刊》第3辑上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年。本文的写作请教了王曾瑜先生,并参阅和利用了此文。
[6] 如范成大《寺庄》:"大麦成苞小麦深,秧田水满绿浮针。"陆游《丰年行》:"稻陂正满緑針密,麦陇无边黄云平。"方岳《农谣》:"春雨初晴水拍堤,村南村北鹁鸪啼。含风宿麦青相接,刺水柔秧绿未齐。""小麦青青大麦黄,护田沙径绕羊肠。秋畦岸岸水初饱,尘甑家家饭已香。" 孙觌《分宜道中》:"老牯挽犁泥没膝,剡剡青挟针水出,大麦登场小麦黄,桑柘叶大蚕满筐。"洪咨夔《沁园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

  • 下一篇文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二)--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二)--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