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二)--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 【字体: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二)--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1:04   点击数:[]    

年(1271年、1272年)
地点:江南西路抚州
内容:1、每年春夏之间,旧谷既尽,新谷未种,天特生麦以济缺乏,使尔人民吃此麦饭,种此禾稻,循环接续,常得饱足。……
2、收麦在四月,种禾在五月初,不因麦迟了种禾。
出处:黄震《黄氏日钞》卷78《咸淳七年中秋劝种麦文》、《咸淳八年中秋劝种麦文》
说明:黄震(1213--?年),浙东慈溪人,宝祐进士,他的仕宦生涯是从担任吴县(今苏州)尉开始的,后权知华亭县(松江)、长洲县(今苏州,近代并入吴县),均属江南平原。可见他在江西抚州劝农时所依据的,主要还是在江南平原做官时获得的经验。

材料24:
时间:绍熙庆元间(1194或1195年)
地点:两浙东路山阴
内容: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
出处:陆游《剑南诗稿》卷27《五月一日作》
说明:陆游,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名爱国诗人。绍熙三年(1192年)致仕,赋闲在家,该诗应写于这一期间,作者已经年届七十。

材料25:
时间:淳熙十年(1183年)
地点:荊湖北路鄂州
内容:蚕沙麦种,四月收贮……月建在午(五月),秧苗入土。
出处:罗愿《罗鄂州小集》卷1《鄂州劝农》
说明:罗愿,徽州歙县人,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淳熙年间知鄂州(今湖北武汉),有治绩,卒于官。古诗《鄂州劝农》以四言诗的形式叙述一年四季农业生产的安排,其适应范围当不以鄂州为限。

材料26:
时间:南宋晚期
地点:长江下游地区
内容:今禾既登场,所至告稔……乃季秋以来,雨不时至,高田之麦,欲种而无水以耕;下田之麦,已种而无水以溉,此农夫之所甚忧。
出处:真德秀《西山文集》卷52《诸庙祈雨祝文》
说明:真德秀(1178-1235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庆元进士,历任江东转运副使,知泉州、潭州、福州。该文具体写于何时何地,未详。但不出南宋晚期和长江下游的范围。文中所说的麦子,无论高田、下田,巳种、未种,都是在水稻收获后复种的。早在早期淳熙年间,朱熹巡视浙东地区灾情时,谈到绍兴府灾情特别严重,存粮维持不到新麦登场,而"下田之麦,亦有遭雨浸损去处,已无复食新之望"(《晦庵集》卷17《乞给降官会等事仍将山阴等县下户夏税秋苗丁钱并行住催状》)。均说明宋代与水稻复种的麦子不但种在高田,也种在低田。

材料27:
时间:南宋末
地点:泛指南宋各地
内容:后世大水大旱,田全无收……民间不敢报水旱者有之。假如报官,水则不敢车戽,旱则不敢翻耕,或以存所浸之水,或以留旱苗之根,查以待官府差吏核实,则秋冬不敢种麦,而来年失种矣。
出处:方回《续古今考》卷19《附论汉文帝复田租不及无田之民》
说明:方回(1227-1307年),宋末元初人徽州歙县人。文中分析了当时民间不敢呈报受灾情况的原因,是怕因需要保留受灾现场待官核实而影响秋冬种麦。这些原来必定是种有水稻等作物的,否则谈不上受灾,可见冬麦是与水稻等作物复种的,而且有一定的普遍性。(《朱文公文集》卷21《乞赈粜赈济合行五事状》谈到绍兴府受灾,有人"状诉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调查以后称:"本府诸县检放委有不实去处,但今田土多是巳种二麦,及为饥民采取鳬茈,锄掘殆遍,无复禾稻根查可见荒熟分数。"这里谈到原来种"秋苗"的田土(大部分当为稻田)普遍种上二麦,虽然是受灾以后的情况,但在正常年景下,"秋苗"收后种麦的也不应鲜见。--2002年6月22日补记。)

材料28:
时间:未详
地点:广南东路潮州
内容:秋成之后为园,若田半值大小麦,踰岁而后熟,盖亦于一熟者种耳。
出处:《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引《三阳志》
说明:该材料转引自梁庚尧《宋代太湖平原农业生产问题的再检讨》,载《台大文史哲学报》第54期,2001年6月。梁氏指出:"所谓’盖亦于一熟者种耳’,应指潮州的稻作有每年两熟的情形,两熟的稻田即无必要轮作麦类。"从这一记载看,当时潮州既有双季稻,也有稻麦复种制。


上表收集的材料虽然还不全面,但已能反映宋代稻麦复种制发展的大势。表中收录材料28则,材料14、21和23实际上各包含两则材料,材料4、19、26的注中分别补充了3、2、1则材料以资参证,因为它们反映的是同时同地的事或同类的事,所以归并在一起。28则材料中,属于北宋时代的3则,涉及两浙西路(苏州)的两则(材料1、2),涉及淮南东路(泰州)的一则(材料3),均在长江下游的范围内。属于南宋时代的25则,涉及的地区有长江下游的两浙西路、两浙东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和长江中游的荆湖北路(鄂州),长江上游的四川,韩江流域的广南东路(潮州);其中属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占了21则。

就其反映稻麦复种的明确程度看,上述材料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地明确地谈及稻麦复种,多数属于这一类,如材料1、2、3、4、5、6、7、9、10、12、14、15、16、17、18、19、21、23、26、27、28,情况很清楚,毋庸辞费;另一类没有直接谈及稻麦复种,但从它描述的情况分析,应该是稻麦复种或包含稻麦复种,材料8、11、13、20、22、24、25属于这一类。如陆游诗"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虽然没有直接说麦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

  • 下一篇文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二)--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二)--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