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出处:陈造《江湖长翁文集》卷9《田家叹》、《田家谣》 说明:陈造(1133-1203年),高邮人,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土,官至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号江湖长翁。《田家叹》写麦子黄熟,也正是晚稻育秧之时,它们对雨暘有不同要求,农民则在这种矛盾中冀求两熟。《田家谣》写趁晴收麦后紧接着趁雨插秧,以致"前日麦地皆青秧";只有实行稻麦复种,才要这样抓紧农事季节。
材料15: 时间:淳熙六年(1179年) 地点:两浙东路衢州/黄云割露几肩归,紫玉炊香一饭肥。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 内容:杨万里《诚斋集》卷13《西归集·江山道中蚕麦大熟》
材料16: 时间:淳熙十三年(1186) 地点:两浙西路吴郡 内容: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 出处:范成大《石湖诗集》卷27《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说明:范氏《石湖诗集》卷26《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云:"一庵湿蛰似龟藏,深夏暄寒未可常。昨日蒙絺今挟纩,莫嗔门外有炎凉。梅黄时节怯衣单,五月江吴麦秀寒。香篆吐云生暖热,从敎窓外雨漫漫。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寛。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昆山农人梅雨时着毳絮以耘秧,歳以为常)。"描述的是同一现象,这里的"麦秀"指小麦黄熟,紧接着讲的"插秧"当然是在收获后的麦田进行的。
材料17: 时间:绍熙元年(1190年) 地点:两浙西路吴郡 内容:树围平野合,水隔别村孤。……小麦田田种,杨柳岸岸栽。……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 出处:杨万里《诚斋集》卷28《朝天续集·过平望》 说明:这是作者绍熙元年(1190年)路过平望镇所作。平望镇在吴郡吴江县西南运河西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故作者看到"树围平野合,水隔别村孤"、"杨柳岸岸栽……乱港交穿市"的景色。时值冬季,秋播的麦子已经出苗,故诗中有"麦苗染不就"句。"小麦田田种",则亟言种麦之广;这些"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大部分也应是稻田,而且多为低田。
材料18: 时间:绍熙二年(1191年) 地点:江南东路建康府 内容:金陵六月晓犹寒,近北天时较少暄……九郡报来都雨足,插秧收麦喜村村。 出处:杨万里《诚斋集》卷31《江东集·夏日杂兴》 说明:该诗作于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当时杨万里出任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作者在建康等地修圩筑堤,发展水利,著名的《圩丁词十解》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时江东路辖两府(建康府、宁国府)、五州(徽州、池州、信州、饶州、太平州)和两军(南康军、广德军),故称"九郡"。现实农业生产的顺序是收麦插秧,为了符合诗词格律而倒置为"插秧收麦"(《景定建康志》卷37载此诗作"播秧收麦");"九郡"之内"喜村村",则表明这种稻麦复种的方式相当普遍。
材料19: 时间:绍熙(1190-1194年)年间 地点:两浙西路湖州 内容:腰镰刈晩禾,荷锄种新麦。田家竟作苦,羔豕劳岁夕。 出处:虞俦《尊白堂集》卷1《和姜总管喜民间种麦》。 说明:虞俦,宁国人,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知湖州,推行荒政,全活甚众。该诗可能是作者在湖州任内所作。其中明确谈到晚稻收割后种麦的情况。《尊白堂集》又有《喜雨》(卷1):"梅雨知时节,农家喜若何。积薪蚕下箔,锄水稻分窠。绿有笋成竹,黄无麦作蛾。"《五月四日过西山道院田间记老农语》(卷4):"老尽吾蚕桑自绿,化残胡蝶麦犹黄,迎梅已过三旬雨,秧稻初齐五月凉……"两诗都描述了初夏时节水稻趁梅雨插秧,已经黄熟收割的麦子的残粒却在梅雨天气中化作飞蛾,反映麦收后复种晚稻的情景。这两则材料可与陈造的《田家叹》相互参照,可以看出南宋初赵鼎所说的"大抵江浙须得梅雨,乃能有秋,是以多不种麦"的情形,已有很大改变。
材料20: 时间:绍熙年间(1190-1194年) 地点:两浙西路华亭(松江) 内容:今华亭稼穑之利,田宜麦禾,陆宜麻豆,其在嘉禾之邑又最腴者也。 出处:杨潜:《绍熙云间志》 说明:此据《委宛藏书》。杨潜,南宋人。"云间"即华亭县,今之松江,元代置华亭府,旋改称松江府。《云间志》成书于绍熙四年(1193年)。"田宜麦禾"与"陆宜麻豆"并提,前者指水田,后者指旱地。水田种麦,应是与水稻复种。
材料21: 时间:绍熙前后 地点:浙西吴郡 内容1、小麦连湖熟……妇姑插秧归…… 2、麦地宜秧谷 出处:周南《山房集》卷1《山家》、《山居》 说明:周南,吴郡人,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著有《山居集》。该诗反映的应是其家居时看到家乡的情况。
材料22: 时间:嘉定(1208-1224年)年间 地点:浙西太湖平原 内容: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无遗陇。 出处:吴泳《鹤林集》卷39《兴隆府劝农文》 说明:吴泳,嘉定二年(1210年)进士,长期在南宋中央政府任职,后以中央官员身份出任地方官。兴隆府(今南昌,时属江南西路)劝农文可能写于端平年间(1234-1236年)。文中对吴中与豫章的农业生产情况作了比较。吴中泛指太湖地区。
材料23: 时间:咸淳7年、8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