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内完成,否则麦粒会因熟透了而在田间落粒,那么其经营规模只能限制在利用其工具、劳力在10天内能收割完其小麦的规模内,再考虑到在收获季节如果遇到大风或大雨天气,其收获的各项工作需提前尽快完成。所以对于大农户来说,由于其经营规模较大,根据其经济情况,配置一整套高效率的农具是必需的。而小农户的经营规模小,在不多的土地上种植几种作物,所以每次农忙时所要应对的农活实不多,用人力和一些简单农具也可应付,且其家境贫困,所以也就没必要花上几年的积蓄买上一套好的农具,再加上农田分散,每块的面积不大,这也限制了小农对于先进农具的需求。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土地少,不值得买,也买不起”。[32] 这也反映了小农的经济决策是理性的。
小农由于缺乏大农具及役畜,很多农活就用人力及一些简单农具进行,但这毕竟是有限度的,有些农活或有时由于各种特殊原因,还必须使用大农具或役畜。为了解决小农的大农具及役畜不足问题,近代华北的村落中流行着一系列调剂农具及役畜的方法,主要是几户共同购买共同使用,换工(人力换畜力、人工换农具)或借用,或租用。 这部分内容非常多,存在很多规则和方法及一系列习惯作法,反映了农村社区的一系列特点,需专文讨论。这种农户间对农具及役畜使用的调剂是在农村人际关系网中进行的,它所遵守的一系列规则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33] ,维系着农村中的互惠型的人际关系。它是发生在村民间的关系网上的,其规矩是溶于当地的文化网内的,这也说明农民生产活动的社会性。杜威(J.Dewey)曾经指出:“人类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并不仅仅决定于人体的有机机构和遗传因素,还要受到传统、制度、习惯以及渗透到这些因素所传达或暗示的目的和信念中的文化遗产的影响。”[34]
流行于村落内的农具及役畜使用的一系列调剂方法,无疑对于缓解贫农户的农具、役畜不足很有作用,使缺乏农具、役畜的农户可以进行安定的农业生产,不至于缺乏农具、役畜而不能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
这一系列的农具、役畜使用的调剂,反映了村民间的互助,同时它也反映了贫困小农在日常生活中对富裕农民的依赖,而这种依赖,使富裕农民在村落中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让我看看地主和富农以及贫农、雇农各拥有哪些农具。
每户平均所有之农具(按全户数之平均)[35] (单位:件)
农具别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总计
大镐0.711.330.870.600.470.72 小镐1.121.440.960.800.680.89 大铁锨0.941.620.990.740.520.85 小铁锨————0.010.010.020.01 钉钯0.591.000.660.450.170.52 铁钯——0.030.01————0.01 辘轳0.711.320.730.450.280.58 柳罐0.711.541.900.640.330.74 大锄1.412.181.511.201.081.35 小锄0.821.310.840.610.420.71 镰刀1.652.261.602.361.231.49 木锨0.881.080.810.330.120.51 木杈4.944.312.641.130.391.82 犁0.530.470.050.01——0.07 壑子0.410.630.560.170.020.30 种什0.710.830.390.08——0.23 礅0.590.760.360.080.030.22 铡刀0.530.730.380.110.030.23 耙0.590.530.320.03——0.16 辘轴0.650.830.520.250.040.35 大车0.590.840.460.07——0.24 小车0.060.030.030.020.020.02 风车0.290.080.01————0.02 水车0.180.050.01————0.01 筛子1.411.741.090.370.230.69 磨0.060.260.060.400.020.05 碾——0.030.02——0.020.01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各类农具,地主和富农拥有的比较多,尤其是对于象犁、种什、礅、铡刀、耙、辘轴、大车、筛子、风车等,地主、富农、中农等拥有较多,而贫农、雇农几乎没有,如果贫雇农要用这些工具,只有向较富裕的农户借用。这就使村中较贫穷之家对较富裕之家形成了一种依赖。这也就从一个方面塑造了富裕阶层在村落中的地位。
对于役畜在不同阶层农家中的分布,根据前文的叙述,我们可做以下概括:骡、马主要是由比较富裕的地主及富农饲养,牛主要由中农饲养,驴由小农的大部分及部人中农饲养。小农不可能完全用人力代替畜力,小农越是缺乏役畜,他们对于地主、富农的依赖度就越高。
在碾、磨、水井等的使用上,也表现出贫困小农对富裕农户的依赖。村落中的碾、磨、水井等,是村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设施。这些设施,有一部分为村内共有,但也有一部分为村内富裕农户私人所有。但尽管是私有,大家皆可无偿使用,正如山西潞城县农谚所说:“碾磨千家用,打水不用问” 。村落中的公用水井,其清洁、维修也主要由该井附近之富户进行。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近代华北小农拥有的农具较少,富裕的地主、富农拥有比较全的农具。为了解决农具的不足问题,存在着农户之间共有农具,共同饲养役畜的习惯,也存在着农具与人力的交换,人力与畜力的交换以及农具的借用租用等习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农户之间的相互扶助以及贫困小农对于富裕农户的依赖。至此,我们对近代华北的农具经济进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