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清代前期林业思想初探      ★★★ 【字体: 】  
清代前期林业思想初探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9:25   点击数:[]    

的禁碑:“历久留植树木,原系遮荫水源,滋润田地。”云南禄丰川街乡于嘉庆十三年(1808)所立护林碑:“况乎山表水秀,大壮宇宙。观瞻木荫,土润弘开,泉源旺盛。”[23]这反映出森林具有生态环境功能的意识已深入民间。

4 森林多效益思想

笔者在搜集林业史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篇康熙年间的宝贵史料——俞森的《种树说》[24]。见于《四库全书·河南通志》,以及贺长龄、魏源等编的《清经世文编》。全文加标点后共计1174字。篇幅虽短,但内涵丰富,是一篇难得的林业专论。经查,俞森,号存斋,浙江钱塘人,康熙中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著有《荒政丛书》十卷。在《种树说》中,俞森详细论述了他对发展林业的看法。为了供读者鉴赏,今将全文摘录如下:

“余闻之,百岁树德,十岁树木。故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渭川千亩竹,其人皆与千户侯等。今豫州历经闯贼焚掠,人稀土旷。虽蓊郁成林之处不可谓无,然极目平原,往往而是。尝召土人问之,椅桐梓漆,无不具也;桑柘榛栗,无不宜也。枣二岁而实,五岁而得一石;柿五岁而实,十岁而得三石;榆荚一岁而盈丈;柳枝五岁而合围。土壤之沃如此,是此地树木之效尚不须十年也。乃熟察四郊,家无储积,室鲜完庐。岂此邦之民尽属蚩蚩抑?有司无以导之也。

余尝计种树之效,其利有八;上之人不肯尽心者,其弊有三;下之人相视不前者,其源有二也。

何谓八利?一亩之地树谷得二石足矣,一亩之地而树木所入不数十石乎?其利一。岁有水旱,禾麦易伤,榛柿栗枣不俱残也,年丰贩易,岁凶疗饥,其利二。贫人无薪,至拾马粪、掘草根,种树则落其实而取其材,何忧无樵苏之具,其利三。造屋无木,土堑覆草,久雨屋颓,率多露处。种树则上可建楼居,下不至为土隅,其利四。树少则生无以为器具,死无以为棺椁,种树则材木不可胜用,其利五。豫土不坚,濒河善溃,若栽柳列树,根枝纠结,护堤牢固,何处可冲?其利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宅不毛者有里布,今汴州四野之桑,高大沃若。若比户皆桑,大讲蚕务,其利七。五行之用,不克不生,今树木稀少,木不克土,土性轻飏,人物粗猛。若树木繁多,则土不飞腾,人环秀饬,其利八。有此八利,而上下恬熙。

玩日愒月,则三弊不除,而二源不扩也。何谓三弊?在上之人,以簿书期会之不遑,常恐因所缓而误所急,一也。贪婪者每借事而生端,谨慎者每安常而袭故,二也。凡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未蒙章甫之歌,先致麛裘之谤,三也。至于民间,或有广种之举。工师求大木,通国皆无,而一家独有,此祸之媒也,一也。邻佑尽蓬蒿,而果实离离,虽折柳樊圃,亦众射之的矣,二也。此所为二源不扩也。

此非上之人不顾三弊,扩清二源,则利不可得也。一里之内,而种树者止一家;一邑之内,而种树者止一里,则利少而害多,不得不顾虑也。若尽一邑而悉种焉,则利广矣。尽一郡而悉种焉,则利更广矣。合省而悉种焉则其利尤广,而何虑祸之独钟乎?合省者一邑之积也。夫地道敏树,最易者无如枣、柿、榆、柳。柳树宜于冬月,枣、柿与榆宜于三月。枣、柿之实可以备荒,榆、柳之本可以造屋,枝条可以供薪。使众邑之中,各有贤令长,下一令曰:户无分上下,一家种枣三十株,柿三十株,榆柳各百株。能逾格多种及广栽杂树者旌之。不如令者罚无赦。阅三年之后,人不告荒;十年之后,户皆宁处,八利将无不见矣。所虑者,但申文告,而不稽察其弊徒文具而无利济之实耳。为邑长者,下令之后,常以时巡行郊野,则人人惊动,毋敢荒怠矣。语曰:“树德莫如滋。”使数十百年之后,诸父老食以得饱,居以得安,指此参天蔽日者,以告子孙曰:某树某树皆某令君之所视其灌溉者也,其德不既滋乎?故详具委曲,申告诸公,知不以余言为迂,必为投袂而起矣。”[24]

俞森通过对河南一带的调查,认识到当时林业得不到发展的原因,不在于百姓无知,而在于“有司无导”。他对林业的效益已有了全面的认识,将种树的好处概括为“八利”:高产、抗灾、足薪、屋材、器用、护堤、蚕桑、防沙。在八利中,六条是经济效益,二条(6、8条)是生态社会效益。而且找到了制约林业发展的原因有“三弊二源”。提出了发展林业的途径,其主要措施是,长官下达种树令,且时常“巡行郊野”进行检查,并按令赏罚。他自信这样做,就可以人不告荒、户皆宁处,食以得饱、居以得安。

俞森《种树说》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森林多效益思想,还在于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尚待进一步确证)专门论述发展林业的文献,这在此前的历史文献中并不多见。在文中,他开始全面思考“种树之效”,即林业的效益问题,并深刻地提出了发展林业的措施。这篇短文,笔者认为在我国林业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5.小结

与明代以前及鸦片战争以后的前后时代相比,清代前期的林业思想从形式到内容反映出强烈的传统性和向现代过渡相统一的特点。

作为传统的一面,在林业思想上表现为受农本思想和风水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当时封建帝王为代表的林业思想,对林业的认识水平基本上局限于农业的范畴,主要是追求森林的经济效益,强调发展经济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 下一篇文章:从明清时期的农业科学家看农业人才问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清代前期林业思想初探”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清代前期林业思想初探”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清代前期政府的货币政策——以京师...
  • ››清代前期对商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
  • ››清代前期农民的家庭手工业
  • ››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运销
  • ››清代前期林业思想初探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