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江南市场史——十七至十九世纪的变迁》绪论      ★★★ 【字体: 】  
《江南市场史——十七至十九世纪的变迁》绪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9:05   点击数:[]    

与丝绸的研究,分别有两项突出的成果。范金民(1993)对江南丝绸的生产与流通进行了全面考察,富有价值。徐新吾《江南土布史》是一部史料集'但短小的"编者按"精彩纷呈。在考察鸦片战争前上海地区棉纺织手工业和土布商业后,着重分析了棉手纺、手织的分离过程,即洋纱挤代土纱、洋布排斥土布的过程。该书下编还汇录了江阴、常熟、常州、无锡、苏州、慈溪、平湖、硖石等地的土布史料。该书对鸦片战争后我国棉花、土布年产量的推算是迄今为止最细致的计量分析。

棉花、棉布的生产与市场,研究颇为深入。何泉达(1993)考证松江地区棉花种植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2.75%。侯杨方(1997)认为明清上海地区棉花种植已达到耕地面积的一半,这也高于吴承明、徐新吾等学者的估计。刘秀生(1990)从全国棉布的生产和销售考察江南棉布生产衰落的必然性,指出其原因不在于外国机制棉布的排挤'而在于棉布业技术水平的停滞,棉布市场不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之上。张海英(1991)从棉布的生产与流通、三类市场主体的活动人手分析,也认为建筑于全国市场需求的支持与政府军事需要及赋税征收的变相刺激基础之上的江南棉布业的发展,缺少与之相应的生产技术为后盾。当江南棉布市场最终走向衰落时,江南商品经济腾飞的机会也就失去了。此外的论文还有不少。①c

范金民(1993)追溯了宋以前江南丝绸业的起步和崛起,论述了宋元时期江南丝绸业成为全国重心与中心的重大发展。明清时期江南丝绸业是该书的重点,描述了蚕桑生产的商业化与专业化'民间丝织业的发展,重现了江南丝绸的国内市场与对外贸易的图景。他后来详细考察了江南主要大宗商品的市场流通、商运线路(范金民'1998)。陈学文(1993)全面分析了湖州丝织业的生产与销售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当地市场的主导性影响。关于江南丝绸贸易还有不少论文。②c

李伯重(1986)对江南与外地的经济联系进行了全面的动态研究,逐一考察了稻米、豆及豆饼、丝绸、棉花棉布等商品的输出入贸易,并客观分析了其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他对江南木材、铁等的输入也有专文考察。他认为,江南工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大多数工具都以


或主要以木材制成,尤其是发达的造船业和建筑业是最大木材消费者。由于木材供求矛盾的发展,向江南输出木材的地域比宋元扩大,尤其是福建、湖南、四川、贵州等远方产地成为最重要的供给地。张海英、叶军(2002)考察江南与两湖之间粮、木与丝棉的交流,它保证和促进了江南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手工业的发展,反映了全国性市场网络的发展

3。市镇市场

明清江南市镇的研究,可以说是讨论最为热烈的领域。台湾学者刘石吉在20世纪70年代撰写了几篇具有开拓性的论文,对明清时代江南市镇进行了数量分析,对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进行专文论述,并考察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江南市镇的发展,198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结集出版《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对当时已经起步的大陆市镇研究具有启发与带动作用。樊树志(1990)的专著以及前后的相关系列论文备受关注。他的研究以详实的资料展现了江南市镇的历史发展与整体面貌,并辅之以细致入微的个案研究。他注重江南市镇的社会结构、网络体系和市镇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意义。《明清长江三角洲的粮食业市镇与米市》认为,以苏州为中心的米市网络,包括枫桥镇与平望镇及浙西的长安镇。咸丰、同治以后,随着苏州商业机能的衰退,苏州米市逐渐为无锡米市、上海米市所取代,长安镇则为硖石镇取代。《南浔镇与湖丝贸易》考察了湖丝贸易集散中心南浔镇数百年长盛不衰的发展历程。《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分析了江南专业化市场的网络格局,认为市镇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是县级以上城市无法与之抗衡的。这种结论略有偏颇之嫌,这大概是专注于市镇不及其他所致。陈学文着重对杭嘉湖地区市镇经济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他先后主编了几部资料集:《嘉兴府城镇经济史料类纂》、《湖州府城镇经济史料类纂》及《中国城镇史论著资料索引》。《古代江南发达地区嘉兴市镇经济及其结构的探索》、《明清时期湖州府市镇经济的发展》是前两部史料集的前言,分别全面论述了嘉兴、湖州市镇的特点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与作用。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他对双林、南浔、新市、硖石、长安、王店等巨镇和一些府县的市镇经济结构逐一进行个案研究。①d他认为江南市镇大都沿河布局,顺势成形,市镇的间距一般保持在30里左右,由交通线路联结成市镇网络。陈忠平《江南市镇经济结构研究》进行市镇综合考察,把江南市镇分为生产性市镇、流通性市镇、消费性市镇三种经济结构类型,指出流通性市镇是江南市镇的主要形态,它是以农村商品生产为基础,以农村商品的集散、转输为主要内容。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1984)是一篇颇有见地的早期论文,论述了明清多样化市场结构,市镇是江南区域市场形成的中间环节。范金民(1990)勾画了苏州市镇发展的三个阶段。三个地域的市镇在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及其不平衡性,反映了苏州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综合发展水平。吴仁安(1992)多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以江西为视角的分析

  • 下一篇文章:市场网络或企业组织:明清纺织业经营形式的制度选择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江南市场史——十七至十九世纪的变迁》绪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江南市场史——十七至十九世纪的变迁》绪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江南市场史——十七至十九世纪的...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