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      ★★★ 【字体: 】  
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7:35   点击数:[]    

种性不能显现出来。因此,推广改良种必须指导农民改进育蚕方法。在20世纪最初一二十年中,这方面的工作未受到重视,致使推广的改良种未能显示其优良种性,当时推广改良种不能取得农民的信任,与此有关。据上海万国生丝检验所考察,"一般农民甚至不愿白拿那些他心存疑虑的或者他过去已经试验过而发现不好的蚕种"。(16)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养蚕区,传统的习惯势力还相当顽固,它对作为"蚕丝之源"的蚕种改良和其他改革措施,形成一种巨大"惰性"的阻力,使一切改革尝试,常常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近代机器缫丝工业的出现

在蚕丝业向现代化迈进的方向上,蚕种疾病的控制,改良种的推广是极其重要的一步,而机械化缫丝是蚕丝业标准化的第二个关键问题。

法国于1828年发明利用蒸汽为动力的缫丝车,意大利对这种缫丝车进行了改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为提高。从而资本主义缫丝业在西方许多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在浙江,五口通商后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是名甲天下的湖丝生产极盛时期,但当时我国缫丝业还停留在手工缫丝阶段,所产生丝质量逊于厂丝。土丝与厂丝相比,则土丝有条份粗细不匀,断头、硬绞、废丝等夹杂较多、丝片紊乱和丝片长短、阔狭、轻重大小不一等缺点,因而土丝的销路不及厂丝。据海关统计,从一八九五年到一九一○年的十五年中,厂丝增长1.36倍,而土丝包括干经在内已减少了30%左右,特别是白土丝已减少74%以上,只剩下四分之一了。(17)一位外国观察家申述道:"只要他们拥有最简单的缫丝厂,或者甚至只要他们采用烘茧系统以便能把蚕丝缫得慢些、仔细些,他们就能提高产值的30%左右。"(18)当厂丝出现,土丝处境愈加不利的时候,浙江制丝业走上了改良土丝的道路,首先是采用"做经"的方式,就是将土丝,按丝的粗细、色泽、均匀等情况,分成各种等级,加以复摇整理,摘糙接头,粗细分片,尽可能避免同片的忽糙忽细。整理和包装的方式大致与厂丝相仿。从质量上来说,干经是由品质较优的细土丝所分档复摇而成,但因土丝生产技术落后,它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仅靠再摇一次,只能说比较好些,当然仍不能与厂丝相匹敌。所起作用,并不很大。手工缫丝工场对土丝的改良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即将旧式缫丝车加以改良,甚至把分散于农家的土丝车适当加以集中,以工场的形式来进行缫丝。从工业化的角度而言,手工缫丝工场的发展,较之它的前期,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发展,是在国外已经有了先进的工业技术,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条件下,开始在手工劳动的基础上仿制外国厂丝,如果没有适当的保护,它就几乎不可能在与厂丝的竞争中幸存下来。

中国小农生丝的生产以及生丝市场交易与经营上的落后性与国外市场要求提高生丝品质的矛盾不断突出起来,尽管已有改良的土经丝出口,而仍不能适应客观要求,这就促使了中国近代缫丝工业的出现和兴起。

浙江虽盛产蚕茧,但因与上海靠近,蚕茧供应上海,同时浙江民间缫制土丝,不肯轻易放弃,开办机械缫丝厂反而迟于上海、江苏等地。据《申报》记载,梅小严(启照)任浙江巡抚时(1877-1879),"曾究心洋务,讲究西法",购得缫丝机器若干具,想开办丝厂,后来奉调"交卸入都",遂中止。"其所购机器,卒为上海公平丝厂仅以七千元廉价购去,论者惜之,然惜之者皆他处人,而杭之人未之惜也。"浙江省有些买办绅商甘愿仰洋人之鼻息,不在蚕区就地办厂,而设厂于沪。如1881年上海民族资本首创得公和永丝厂(亦陈昌记丝厂)的创办者就是浙江归安人。据周庆云《南浔志》记载,南浔在太平天国后就"有缫丝厂,收茧作丝"。但这种丝厂仅是集合一些旧有的缫丝车,雇佣工人的缫丝工场,尚未利用蒸汽和机械动力。到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1895年杭州开埠后,一些官吏、绅商在蚕茧大量外销而原来闻名中外的辑里丝则销路停滞的情况下,为了振兴缫丝业,获取厚利,就兴办机械缫丝厂。

据记载:1895年,湖州富商庞元济(莱臣)和杭州富绅丁丙(松生)合资筹办世经丝厂于拱宸桥;次年七月,建成开工,牌号为"西泠桥"。同年嵊县富商楼景晖和萧山官绅合资筹办合义和丝厂于萧山转坝头,辛亥革命后改为庆云丝厂。当年还有宁波商人合伙,在当地政府拨款倡导下,于离会稽县曹娥镇十五里的百米堰筹设了开永源丝厂。另外还有嘉兴、湖州、塘栖等地也先后建立了一些丝厂。可以看出,一时之间,各地相继创办了不少丝厂,成为一种风气。但其中有些只是创议而未办成,如嘉兴石蕴真、嘉善虞颂南、石门姚元梅、海盐姚文楠等也曾谋划在嘉属各县创办丝厂,终因缺乏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而未实现;有的只是利用旧式丝车合并加以改良的"缫丝工场",有的为时不久就告停业,如世经丝厂后以排场阔绰,不善经营,亏损过大,于1898年闭歇,将厂房机器低价盘卖给日商,被拆迁至上海;开永源丝厂后以股东纠纷,政府提款,到1901年无法继续营业而停闭出盘;海宁硖石镇、余杭盘竹弄、富阳等地创办的丝厂或工场,经营不久都告停闭。还有的是为了设灶收茧图利,挂上了丝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近代华北的农业生态与社会变迁——兼论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不成立

  • 下一篇文章:近代华北的农业特点与生活周期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