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近代中国粮食生产与气候波动——兼评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问题的争论      ★★★ 【字体: 】  
近代中国粮食生产与气候波动——兼评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问题的争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7:27   点击数:[]    

。)。据《东方杂志》的一篇文章称,“民国四年(按:此处年代当为民国五年之误,下文民国三年亦应为民国四年),广州附近水田,特别丰收,农民皆额手称庆”,而其原因就在于民国三年广东遭数百年未有之水灾,“且水浸数月,各种物质沉淀极富,土壤养分大增”,故“四年之丰收,实三年之凶年有以造成之也”(注:韩旅尘:《农民须知自然界关系论》,载《东方杂志》第15卷第7期,1918年7月15日。)。

  另一方面,在同样的天气过程的控制之下,不同的地区也会因为地形地势的不同而出现得失各异,苦乐不均的沧桑之别。1933年黄河发生本世纪以来第一次特大水灾,但华北、西北许多未受灾地区却“因雨水浸润之故,田禾畅发,实已造成数年来未有之丰收景象”(注: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版,第165页。)。其中天津南乡“米产较往年多收二成,平均每亩可收两石,打破历年纪录”,山西“除水灾区外,高原均有十足收成”,安徽北部的阜阳“高粱丰稔,为十余年来所仅有”,他如绥远、陕西、甘肃等省也有许多地区“依然丰收”(注: 钱俊瑞等:《一年来中国经济概况》, 申报月刊社1934年版,第81—82页。)。这是就水灾来说的,台风亦然。郑斯中根据地方志中气候灾异及农业丰歉记载,建立了广东省1400至1949年间水、旱、台风、饥荒、严寒与丰收之间的相关系数,其中台风次数竟与丰收程度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台风愈多, 愈能获得丰收(注:郑斯中:《1400—1949年广东省的气候振动及其对粮食丰歉的影响》,载《地理研究》1983年第1期。)。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 土壤流失灾害固然恶化了高地、上游的生态环境。但其产生的泥沙被流水搬运到下游,淤积在河道、海坦形成的沙洲、沙坦、沙滩,又为沿岸人民拓宽了生存空间。

  当然这种灾害与环境之间的利害转换,只能解释短时间局部地区农作物收成大幅度起伏的景象,它也只能说明传统小农经济虽屡遭摧残,却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自然的变动因素。对于农业生产长时段的低落和回升过程,还需要寻找带有整体变迁物质的动态因素。

  幸运的是,竺可桢在本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我国历史上气候变迁的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锁钥。从他绘制的近五千年来中国物候温度的变动曲线来看,大约从公元1000年即北宋初年开始,我国古代的气候即结束了相对的温暖湿润期,进入一个长达900 多年的寒冷时期。尤其是从15世纪以来的近500年中, 我国进入一个被称为“明清小冰期”的最寒冷时代。在这500 年中, 出现了两个温暖期(1550 —1600,1770—1830年)、三个寒冷期(1470—1520年,1620年—1720年,1840—1890年),此后气候则逐步变暖。本世纪20年代,北京地区冬季平均温度较1875—1880年期间高0.9℃,比18世纪中期高出1.4℃,其他各地的气温也波浪式的趋向增高(注:竺可桢:《中国近五千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中国科学》1972年第2期。)。 就全国范围而言,20世纪20~40年代的30年是近百年来最温暖的时期,全国平均气温上升了0.6~.07℃(注: 张丕远:《中国历史气候变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302页、451页。)。气候趋冷或变暖,这种看起来似乎是极其狭小的变动范围,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却有着难以想象的影响。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提高1℃, 我国南方地区积温即增高365℃,最北的地区也能达到15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每提高一个熟级(即从早熟品种到中熟品种或从中熟品种到晚熟品种),所需积温增加100~200℃, 因此气温每增高1℃,冬季作物的熟级均可相应提高一级或二级。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经验,作物每提高一个熟级,产量即可提高10%(注:张家诚:《气候与人类》,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22—125页。)。19世纪中后期气候变冷,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长江北岸的怀宁县,道光以前,水稻“宜早晚二季,第刈早稻种晚稻,正大暑节土膏发育之时,农人争天时,一刻千金,率晨刈昼犁而夜种之,……家人不足给事,皆于外乡雇老农并力及时以事晚稻焉”;道光以后这里“地质大异,每种晚稻,收入犹不足偿耕耨之费,是以皆易早晚二季为中迟一季”(注:舒景蘅:《怀宁县志》(民国四年)卷6,第2页。)。 随着气候趋冷,以集中爆发一系列大旱、 大涝、大震、大风、大疫等自然灾害,以至形成当代中国科学工作者称之为“清末宇宙期”的自然灾害群发期(注:夏明方:《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载《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其对于农业生产的打击就更为深重了。到20世纪初,我国平均气温再次回暖, 尤其是1920 年至1949年,是我国农业气候一个比较重要的界限温度,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最长的一个时期(注:王馥棠:《近百年来我国积温的变化与作物产量》,载《地理学报》1982年第9期。) 作物产量的回升显然也在情理之中。1934年出版的《到青海区》一书在论及西宁大呈荒地时,即认为“近年来气候已大大转变,较前温和了不少,如能乘机开垦,随时种植,其收效一定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

  • 下一篇文章:近代华北的农业生态与社会变迁——兼论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不成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近代中国粮食生产与气候波动——兼评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问题的争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近代中国粮食生产与气候波动——兼评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问题的争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原因分...
  • ››近代中国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
  • ››近代中国音乐与国民意识
  • ››近代中国教育民族主义的畸变
  • ››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意义演变—...
  •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 ››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笔谈
  • ››近代中国引水权的收回
  • ››近代中国牧草的调查、引进及栽培试...
  • ››近代中国粮食生产与气候波动——兼...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