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近代中国粮食生产与气候波动——兼评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问题的争论      ★★★ 【字体: 】  
近代中国粮食生产与气候波动——兼评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问题的争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7:27   点击数:[]    

9年第2期、1991年第1期。)赵冈、吴慧等人合著的《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一书,也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亩产量上升应该是很可能的,但脸支持中国“各地区的粮食亩产量清中叶以后以不同程度下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注: 赵冈、 吴慧:《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3、第127、128页。)。

      (二)

  究竟如何看待上述两种似乎截然不同的观点呢?

  我们以为,双方学者在他们的早期研究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存在着一个以假设代替事实的失误。例如珀金斯等人的结论,便是从人均粮食占有量是个常数的假定推导出来的。事实上,粮食消费弹性有限论,只是在温饱大体解决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但对于收入极低的阶层来说,如果谷物的年消费量仅仅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还不够“吃饱”的标准,其粮食消费弹性还是相当大的(注:参见厉为民、黎淑英:《世界粮食安全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尤其是在旧中国,人口众多又极度贫穷,灾害发生频率极高,灾年大幅度节食,丰年则尽可能饱食,似乎已是中国农民粮食消费的常态。近代家陈炽,在其论“仓储”一文中,即曾提出此种情况“北人愚惰,不识盖藏,乐乐岁丰收,粒米狼戾,及偶逢饥馑,则束手待毙,或流离转徙,散之四方。”(注:陈炽:《庸书》内篇卷下“仓储”,第49页。)湖北一些地区甚至流行这样的民谚:“湖北沔阳州,十所九不收。倘有一年收,狗子不吃糯米粥。”(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要东梁教授提供,谨此致谢。)珀金斯对卜凯提供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消费量的数据表示不可理解,即每个成年男子每日的粮食消费量低至1340卡、高达5357卡(以每公斤产热量3400卡计算约合粮食0.394公斤和1.576公斤)(注: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分册)第13页,转引自〔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400—402页。)。其实卜恺的数据在很大程度反映了不同地区因丰歉差别而产生的粮食消费的实际情况。据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对1931年湖南、湖北、江西、皖南、苏南、皖北131 个水灾县份的调查,各地农民“常时食粮,亦仅足维持最低限度之生存而已”,灾后的11月份,灾民食粮更较常时“减少三分之一”,而此时的灾荒尚未达紧张程度”(注:《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载《金陵学报》第二卷第1期。)。况且粮食品种结构也会对消费量有所影响。据 20世纪30年代粮食品种结构调查,约为米28%,小麦16%,玉米、高粱等其他杂粮约56%(注:朱斯煌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印行,第397页。)。 事实上,许多地区消费连杂粮也难得一饱,而免不了“糠菜半年粮”的命运。

  值得注意的是,水灾也好,旱灾也罢,抑或其他自然灾害,固然每每造成稻麦杂粮等减产或绝收,却往往促进了能够适应此类变化了的气候、生态条件的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为大灾重压下的农民留下了一片可回旋的余地。清宣统二年石印的《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对两湖湖区水灾和渔业的关系曾有过这样的的总结:“滨湖水溢稼败,而鱼虾聚焉;若水旱不侵,年谷顺成,则鱼稀至”(注:转引自梅莉、张国雄等:《两湖平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 页。)。因此大水灾之后,农民“或采茭、芦、菱、藕以谋生”,“或收鱼、虾、鳖、介以给食”(注: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第8, 道光十三年江陵知县姜国祺《申覆疏宣水道奏》。)。同治元年夏五月,陕西大旱,“渭水涸,人可徒涉”,可第二年春三月,“沿渭一带蔓菁遍野,难民全活无算”(注: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99“样异”,第5页。)。诸如此类环境变迁、利害转化,也会使大量人口得以延续生存的现象,无论如何也不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当然,这地粮食消费弹性有限论的怀疑,并不是要否认近代后期粮食总产、甚至亩产有所上升的结论,而是要说明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应用某种经济学原理进应该小心谨慎,任何无根据的一般推论往往会被事实所推翻。实际上当争论的双方都进行实证分析时,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象人们想象中的有那么大的分歧,或者说在许多方面正达成共识:其一是对近代中国人口数和耕地数的估计日趋接近;其二是对太平天国以后和抗战爆发至解放前夕的农业衰退看法基本相同;其三是近代后期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而出现的粮食总量的恢复和增长的事实,也得到双方的认可(尽管起始时间有先有后);其四是对近代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率的下降没有异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近代中国粮食亩产量及其变动趋势这一核心问题上,也没有太大的差距(注:参见吴承明前引文,赵冈、吴慧前揭书。另见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一书中有关约定租额与农田生产率关系的论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8~99页。)。

  这样,经过双方艰苦的探索和辩驳,其观点渐趋一致。由此得出以下结论,或许比较符合实际:近代中国的粮食生产(单位面积产量)确实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

  • 下一篇文章:近代华北的农业生态与社会变迁——兼论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不成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近代中国粮食生产与气候波动——兼评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问题的争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近代中国粮食生产与气候波动——兼评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问题的争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原因分...
  • ››近代中国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
  • ››近代中国音乐与国民意识
  • ››近代中国教育民族主义的畸变
  • ››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意义演变—...
  •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 ››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笔谈
  • ››近代中国引水权的收回
  • ››近代中国牧草的调查、引进及栽培试...
  • ››近代中国粮食生产与气候波动——兼...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